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3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理论发展趋势及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25-28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5-26页 |
1.3.2 理论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1.3.3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数据资料及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数据资料与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1.5 拟研究主要内容、拟重点解决问题 | 第30-33页 |
1.5.1 拟研究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1.5.2 拟重点解决问题 | 第31-33页 |
第2章 特定承继情形下参诉模式之考察 | 第33-44页 |
2.1 当事人恒定模式 | 第33-35页 |
2.1.1 当事人恒定模式的基本内涵及采行原因 | 第33-34页 |
2.1.2 当事人恒定模式之评析 | 第34-35页 |
2.2 诉讼承继模式 | 第35-40页 |
2.2.1 诉讼承继模式之基本内涵及必要性 | 第35-36页 |
2.2.2 诉讼承继模式之评析 | 第36-37页 |
2.2.3 诉讼承继与诉讼担当、当事人变更及诉之变更之区别 | 第37-40页 |
2.3 折中主义参诉模式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特定承继情形下转让人与特定受让人参诉之适格性 | 第44-77页 |
3.1 转让人之当事人适格性之争 | 第44-54页 |
3.1.1 当事人适格之基本理论 | 第44-50页 |
3.1.2 当事人适格理论对转让人适格性的影响 | 第50-54页 |
3.2 诉讼标的及移转行为对转让人和特定受让人适格性之影响 | 第54-56页 |
3.2.1 移转情形下的诉讼标的与法律关系之区分 | 第54-55页 |
3.2.2 移转或让与之行为方式 | 第55-56页 |
3.3 不同系争客体之移转对转让人与特定受让人适格性之影响 | 第56-71页 |
3.3.1 物权移转情形下转让人与特定受让人之当事人适格性 | 第57-64页 |
3.3.2 债权债务移转情形下转让人与特定受让人之当事人适格性 | 第64-71页 |
3.4 有关学说对特定受让人适格性之阐释 | 第71-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4章 原当事人和特定受让人参诉方式 | 第77-94页 |
4.1 系争客体转让后原转让人之参诉方式 | 第77-79页 |
4.1.1 原转让人参诉之具体形式 | 第77-78页 |
4.1.2 原转让人诉讼行为之限制 | 第78-79页 |
4.2 特定受让人主参加或从参加之诉讼形态 | 第79-86页 |
4.2.1 特定受让人之主参加(独立当事人参加) | 第79-81页 |
4.2.2 特定受让人之承继诉讼 | 第81-83页 |
4.2.3 特定受让人之辅助参加(从参加) | 第83-86页 |
4.3 两面或三面诉讼形态之形成及启示 | 第86-92页 |
4.3.1 德、日、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下两面或三面诉讼形态之表现 | 第86-88页 |
4.3.2 美国民事诉讼法下两面或三面诉讼形态之表现 | 第88-89页 |
4.3.3 域外多面诉讼形态对我国诉讼形态的启示及借鉴 | 第89-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原当事人和特定受让人之程序保障 | 第94-102页 |
5.1 原当事人和特定受让人程序保障之必要性 | 第94-96页 |
5.1.1 正当程序的应有之义 | 第94-95页 |
5.1.2 判决拘束力之正当基础 | 第95-96页 |
5.2 原当事人和特定受让人之程序保障机制 | 第96-100页 |
5.2.1 程序保障之释解 | 第96-97页 |
5.2.2 程序保障的具体机制 | 第97-100页 |
5.3 我国判决前程序保障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0-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本诉讼判决效力对转让人和特定受让人之拘束 | 第102-131页 |
6.1 既判力主观范围及其扩张 | 第102-110页 |
6.1.1 既决力主观范围的相对性及扩张必要性 | 第102-104页 |
6.1.2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一般理论探讨 | 第104-107页 |
6.1.3 特定承继情形下既判力对转让人和特定受让人之拘束 | 第107-110页 |
6.2 强制执行力对特定受让人之拘束 | 第110-112页 |
6.2.1 强制执行力扩张之一般理论 | 第110-111页 |
6.2.2 特定承继情形下强制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之争 | 第111-112页 |
6.3 争点效力对转让人和特定受让人之拘束 | 第112-120页 |
6.3.1 争点效力及启示 | 第112-118页 |
6.3.2 争点效扩张于转让人和特定受让人 | 第118-120页 |
6.4 参加效力对转让人和特定受让人之拘束 | 第120-123页 |
6.4.1 参加效力主观范围之理论 | 第120-123页 |
6.4.2 特定承继情形下之参加效力 | 第123页 |
6.5 判决效力承受之救济 | 第123-128页 |
6.5.1 特定受让人固有权利抗辩之路径 | 第124-125页 |
6.5.2 再审之诉和第三人撤销之诉 | 第125-126页 |
6.5.3 第三人异议之诉 | 第126-128页 |
6.5.4 恶意移转情形之损害赔偿责任 | 第12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1-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