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际借鉴 | 第17-27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创新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2 创新驱动理论 | 第18-19页 |
2.1.3 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页 |
2.1.4 系统协同理论 | 第19-20页 |
2.1.5 知识溢出理论 | 第20页 |
2.2 国际借鉴 | 第20-27页 |
2.2.1 德国模式——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来形成创新驱动 | 第20-23页 |
2.2.2 英国模式——以创新规划和定期监测引导创新驱动 | 第23-24页 |
2.2.3 美国硅谷模式——以优化创新环境来保障创新驱动 | 第24-25页 |
2.2.4 日本筑波模式——以引入市场机制来激活创新驱动 | 第25-27页 |
第3章 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 | 第27-37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3.1.1 创新与创新驱动 | 第27页 |
3.1.2 区域创新能力 | 第27页 |
3.1.3 区域协同创新 | 第27-28页 |
3.1.4 区域创新环境 | 第28页 |
3.2 分析框架 | 第28-34页 |
3.2.1 创新驱动的本质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29-30页 |
3.2.2 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 第30-31页 |
3.2.3 创新驱动的实现路径:自组织和协同创新 | 第31-33页 |
3.2.4 创新驱动的外部条件:环境支撑和制度保障 | 第33-34页 |
3.3 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3.3.1 构建原则 | 第34页 |
3.3.2 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3.3.3 评价方法 | 第35-37页 |
第4章 测度结果与综合评价 | 第37-56页 |
4.1 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 | 第37-42页 |
4.1.1 科技驱动 | 第37-39页 |
4.1.2 经济水平 | 第39页 |
4.1.3 R&D投入 | 第39-40页 |
4.1.4 自主创新 | 第40-41页 |
4.1.5 能源节约 | 第41-42页 |
4.2 能力测度:三地呈现创新梯度差异,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高 | 第42-50页 |
4.2.1 创新能力评价 | 第42-47页 |
4.2.2 协同创新评价 | 第47-50页 |
4.3 环境保障:北京优势显著,津冀创新环境正在优化完善 | 第50-54页 |
4.3.1 经济环境 | 第50-51页 |
4.3.2 知识环境 | 第51-52页 |
4.3.3 公共服务 | 第52-53页 |
4.3.4 制度保障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5.1 提高三地创新能力 | 第56-57页 |
5.2 推进三地协同创新 | 第57-59页 |
5.3 优化三地创新环境 | 第59-60页 |
主要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