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城市水源功能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城市水源功能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运用分析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水源生态功能区 | 第17页 |
2.1.2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 第17页 |
2.1.3 水源生态功能区空间结构 | 第17-18页 |
2.1.4 土地利用结构 | 第18页 |
2.2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3 区位商理论 | 第19页 |
2.4 区位级差地租理论 | 第19-20页 |
3 城市水源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测度及比较 | 第20-34页 |
3.1 协调度测度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3.1.1 评价模型 | 第20页 |
3.1.2 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3.1.3 数据处理的方法 | 第21页 |
3.1.4 计算权重值 | 第21页 |
3.1.5 计算子系统发展指数 | 第21-22页 |
3.1.6 建立协调度模型 | 第22页 |
3.1.7 评价标准 | 第22页 |
3.2 水源地省市内分区测度及比较 | 第22-28页 |
3.2.1 北京市延庆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测度 | 第22-25页 |
3.2.2 北京市密云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测度 | 第25-26页 |
3.2.3 延庆区与密云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比较的结论 | 第26-28页 |
3.3 城市水源地的跨省区域协调度比较 | 第28-31页 |
3.3.1 张家口市怀来县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测度 | 第28-30页 |
3.3.2 延庆区与怀来县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比较的结论 | 第30-31页 |
3.4 跨气候带城市水源区域的协调度比较与结论 | 第31-33页 |
3.4.1 广州市从化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测度 | 第31-32页 |
3.4.2 延庆县与从化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比较的结论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城市水源生态功能区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方向比较 | 第34-56页 |
4.1 三区一县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对比 | 第34-41页 |
4.1.1 延庆区产业结构现状 | 第34-35页 |
4.1.2 密云区产业结构现状 | 第35-36页 |
4.1.3 怀来县产业结构现状 | 第36-38页 |
4.1.4 从化区产业结构现状 | 第38-40页 |
4.1.5 产业结构现状比较结论 | 第40-41页 |
4.2 三区一县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方向 | 第41-56页 |
4.2.1 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41-43页 |
4.2.2 延庆区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方向 | 第43-45页 |
4.2.3 密云区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方向 | 第45-47页 |
4.2.4 怀来县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方向 | 第47-49页 |
4.2.5 从化区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方向 | 第49-51页 |
4.2.6 三区一县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方向比较 | 第51-56页 |
5 城市水源生态功能区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 第56-80页 |
5.1 延庆区、密云区、怀来县、从化区的空间结构对比 | 第56-65页 |
5.1.1 延庆区、密云区、怀来县、从化区与所在区域各区县间作用强度 | 第56-65页 |
5.1.2 延庆区、密云区、怀来县、从化区与所在区域各区县间作用强度比较 | 第65页 |
5.2 延庆区、密云区、怀来县、从化区的土地利用模式比较 | 第65-80页 |
5.2.1 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分析 | 第65-67页 |
5.2.2 土地利用相对集聚程度分析 | 第67-80页 |
6 对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0-82页 |
6.1 城市水源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路径优化 | 第80-81页 |
6.1.1 “重生态,轻经济”特征的水源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优化 | 第80页 |
6.1.2 “重经济,轻生态”特征的水源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优化 | 第80页 |
6.1.3 “轻生态,轻经济”特征的水源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优化 | 第80-81页 |
6.1.4 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及区域关系的优化方向 | 第81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