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关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关于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1.2.4 关于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1-22页 |
1.3.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述 | 第23-30页 |
2.1 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2 不良贷款率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督管理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类方法 | 第23页 |
2.2.2 成立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监督管理 | 第23-24页 |
2.2.3 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 第24-25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发展状况 | 第25-28页 |
2.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由“双降”转“双升” | 第25-26页 |
2.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机构分布 | 第26-27页 |
2.3.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 | 第27页 |
2.3.4 我国商业银行与风险相关的其他主要监管指标情况 | 第27-28页 |
2.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1 不良贷款与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 第28-29页 |
2.4.2 不良贷款与金融脆弱性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0-38页 |
3.1 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 第30-33页 |
3.1.1 经济增长起飞阶段与不良贷款率 | 第30-31页 |
3.1.2 经济增长换挡阶段与不良贷款率 | 第31页 |
3.1.3 经济增长成熟阶段与不良贷款率 | 第31-32页 |
3.1.4 经济衰退阶段与不良贷款率 | 第32页 |
3.1.5 我国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率 | 第32-33页 |
3.2 通货膨胀与不良贷款率 | 第33-34页 |
3.2.1 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与不良贷款率 | 第33页 |
3.2.2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与不良贷款率 | 第33-34页 |
3.2.3 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与不良贷款率 | 第34页 |
3.2.4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与不良贷款率 | 第34页 |
3.3 失业与不良贷款率 | 第34-36页 |
3.3.1 从企业角度看,裁员与不良贷款率 | 第35页 |
3.3.2 从居民角度看,失业与不良贷款率 | 第35页 |
3.3.3 我国失业问题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 第35-36页 |
3.4 货币政策与不良贷款 | 第36-37页 |
3.4.1 货币供应量与不良贷款率 | 第36页 |
3.4.2 利率与不良贷款率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8-51页 |
4.1 变量的选取、数据处理以及计量模型的选取 | 第38-39页 |
4.1.1 变量选取 | 第38页 |
4.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38-39页 |
4.2 VAR模型的介绍 | 第39页 |
4.3 VAR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4.3.1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39-40页 |
4.3.2 滞后阶数p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3 建立VAR模型 | 第41页 |
4.4 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 第41-42页 |
4.5 VAR模型的检验 | 第42-45页 |
4.5.1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42-43页 |
4.5.2 协整分析 | 第43-44页 |
4.5.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4-45页 |
4.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5-47页 |
4.7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7-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5 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 第51-55页 |
5.1 政府方面 | 第51-53页 |
5.1.1 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 第51页 |
5.1.2 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障利率市场化成果 | 第51-52页 |
5.1.3 升级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解决结构性失业困境 | 第52页 |
5.1.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金融监管 | 第52-53页 |
5.2 贷款人方面 | 第53-54页 |
5.2.1 关注宏观经济变化,理性放贷 | 第53页 |
5.2.2 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 第53页 |
5.2.3 不良贷款证券化,解决已有不良贷款 | 第53-54页 |
5.3 借款人方面 | 第54页 |
5.3.1 加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加强财务风险提示 | 第54页 |
5.3.2 加强贷款使用调查,加大逾期还款惩罚力度 | 第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本文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55-56页 |
6.1 不足之处 | 第55页 |
6.1.1 数据的限制 | 第55页 |
6.1.2 模型的简单性 | 第55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