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的产量异质性影响及调控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1 绪论第17-32页
    1.1 水稻分蘖力的演变第17-20页
    1.2 水稻分蘖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第20-25页
        1.2.1 分蘖的形成过程第20-21页
        1.2.2 分蘖发生的机理第21-23页
        1.2.3 分蘖间的养分交流第23-24页
        1.2.4 分蘖的产量异质性第24-25页
    1.3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构建的影响第25-32页
        1.3.1 氮素的生理功能第25-27页
        1.3.2 水稻氮素营养特性第27-28页
        1.3.3 氮素对水稻分蘖发生和生长的影响第28-30页
        1.3.4 施氮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第30-32页
2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2-35页
    2.1 研究背景第32-33页
    2.2 研究内容第33-34页
        2.2.1 氮素营养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3页
        2.2.2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33页
        2.2.3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生产力的影响第33-34页
        2.2.4 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分蘖的产量异质性形成机制第34页
        2.2.5 不同氮素水平下涂抹外源细胞分裂素对水稻弱势蘖生长的影响第34页
        2.2.6 不同氮素水平下涂抹外源赤霉素对水稻弱势蘖生长的影响第34页
    2.3 技术路线第34-35页
3 氮素营养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5-49页
    3.1 前言第35-3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2.1 试验点概况第36页
        3.2.2 试验设计第36-37页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7-38页
        3.2.4 数据分析第3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8-46页
        3.3.1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第38-40页
        3.3.2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40-42页
        3.3.3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2-46页
    3.4 讨论第46-48页
        3.4.1 因品种施肥的重要性第46-47页
        3.4.2 各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不同第47-48页
    3.5 小结第48-49页
4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49-63页
    4.1 前言第49-5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4.2.1 试验点概况第50页
        4.2.2 田间管理第50页
        4.2.3 试验设计第50-51页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51-52页
        4.2.5 数据分析第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4.3.1 施氮量对分蘖的籽粒产量异质性影响第52-54页
        4.3.2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数量比例的影响第54-55页
        4.3.3 施氮量对群体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55-56页
        4.3.4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产量贡献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56-59页
    4.4 讨论第59-62页
        4.4.1 分蘖类型划分对研究产量构成因子变化的重要性第59-60页
        4.4.2 各类型分蘖产量构成因子对氮水平的响应第60-61页
        4.4.3 调控产量构成因子提高产量潜力第61-62页
    4.5 小结第62-63页
5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生产力的影响第63-77页
    5.1 前言第63-6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5.2.1 试验点概况第64页
        5.2.2 试验设计第64页
        5.2.3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64-67页
        5.2.4 数据分析第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73页
        5.3.1 施氮量对水稻分蘖生长动态的影响第67-69页
        5.3.2 施氮量对水稻分蘖生育期的影响第69-70页
        5.3.3 施氮量对水稻分蘖产量的影响第70-72页
        5.3.4 施氮量对水稻分蘖碳、氮含量的影响第72-73页
    5.4 讨论第73-76页
        5.4.1 水稻分蘖动态对氮肥用量的响应第73-74页
        5.4.2 水稻分蘖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响应第74页
        5.4.3 水稻分蘖的异质性对氮肥用量的响应第74-76页
        5.4.4 水稻分蘖的增产调控第76页
    5.5 小结第76-77页
6 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分蘖的产量异质性形成机制第77-93页
    6.1 前言第77-78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8-81页
        6.2.1 试验点概况第78页
        6.2.2 田间管理第78页
        6.2.3 试验设计第78-79页
        6.2.4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79-81页
        6.2.5 数据分析第8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1-90页
        6.3.1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81-84页
        6.3.2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稻谷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第84-85页
        6.3.3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穗颈节间运输负荷的影响第85-87页
        6.3.4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叶片光合特征及衰老进程的影响第87-89页
        6.3.5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89-90页
    6.4 讨论第90-92页
        6.4.1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分蘖构建的影响第90-91页
        6.4.2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分蘖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第91-92页
        6.4.3 延时收获以提高晚生分蘖籽粒产量的可行性分析第92页
    6.5 小结第92-93页
7 不同氮素水平下涂抹外源细胞分裂素对水稻弱势蘖生长的影响第93-109页
    7.1 前言第93-95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7.2.1 试验点概况第95页
        7.2.2 田间管理第95页
        7.2.3 试验设计第95-96页
        7.2.4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96-97页
        7.2.5 数据分析第97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97-105页
        7.3.1 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晚生分蘖的产量潜力第97-99页
        7.3.2 施用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99-101页
        7.3.3 施用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的影响第101-103页
        7.3.4 施用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03-104页
        7.3.5 施用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衰老程度的影响第104页
        7.3.6 施用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抗氧化酶系活性的影响第104-105页
    7.4 讨论第105-108页
        7.4.1 6-BA延缓水稻弱势蘖衰老的效果第105-107页
        7.4.2 水稻弱势蘖对 6-BA的增产响应第107-108页
    7.5 小结第108-109页
8 不同氮素水平下涂抹外源赤霉素对水稻弱势蘖生长的影响第109-125页
    8.1 前言第109-110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10-112页
        8.2.1 试验点概况第110页
        8.2.2 田间管理第110页
        8.2.3 试验设计第110-111页
        8.2.4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111-112页
        8.2.5 数据分析第112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112-122页
        8.3.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分蘖的生长状况第112-114页
        8.3.2 施用赤霉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114-116页
        8.3.3 施用赤霉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第116页
        8.3.4 施用赤霉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氮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116-119页
        8.3.5 施用赤霉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可溶性糖与蔗糖合成酶的影响第119-120页
        8.3.6 施用赤霉素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弱势蘖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第120-122页
    8.4 讨论第122-124页
        8.4.1 水稻弱势蘖低产的根本原因第122-123页
        8.4.2 GA3对弱势蘖源-库关系的调控功能第123-124页
    8.5 小结第124-125页
9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9.1 主要结论第125-126页
    9.2 论文特色和创新第126-127页
    9.3 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9页
附录A第149-154页
附录B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配体相似性谱的药物设计方法及应用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根构型响应低磷胁迫的遗传变异和遗传传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