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不同狂犬病病毒对胶质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缩略语表 ( Abbreviation )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狂犬病简介第10页
    1.2 狂犬病病原学第10-11页
    1.3 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第11-12页
    1.4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第12-13页
    1.5 狂犬病的诊断和防控第13-14页
    1.6 病毒转运途径第14-16页
        1.6.1 溶酶体功能第15页
        1.6.2 溶酶体功能分子第15-16页
    1.7 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第16页
    1.8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互作第16-18页
        1.8.1 CX3CR1/CX3CL1分子第17-18页
        1.8.2 CD200R/CD200分子第18页
        1.8.3 CD172?/CD47分子第18页
    1.9 小胶质细胞活化第18-19页
    1.10 小胶质细胞分型第19-20页
        1.10.1 M1型小胶质细胞第19页
        1.10.2 M2型小胶质细胞第19-20页
2 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3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33页
    3.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3.1.1 细胞与病毒第21页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第21-22页
        3.1.3 培养基及其配制第22页
        3.1.4 相关试剂及配制第22页
        3.1.5 实验动物第22-23页
        3.1.6 重要仪器及设备第23页
    3.2 实验方法第23-33页
        3.2.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第23-24页
        3.2.2 固定毒株B2C的扩增与滴定第24-25页
        3.2.3 野毒株AH08和SX15的扩增与滴定第25页
        3.2.4 原代混合胶质细胞的培养及小胶质细胞分离第25-27页
        3.2.5 B2C、AH08、SX15感染胶质细胞第27页
        3.2.6 细胞表面染色第27页
        3.2.7 细胞间接免疫荧光第27-28页
        3.2.8 免疫组化第28页
        3.2.9 RNA的提取第28-29页
        3.2.10 反转录PCR第29-30页
        3.2.11 荧光定量PCR第30页
        3.2.12 蛋白样品的制备第30-31页
        3.2.13 Western blot第31页
        3.2.14 流式数据分析第31-32页
        3.2.15 数据统计分析第32页
        3.2.16 手术器械消毒第32页
        3.2.17 实验动物及废物无害化处理第32-33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3-44页
    4.1 荧光灶实验检测B2C、AH08、SX15的毒价第33页
    4.2 原代胶质细胞培养及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第33-34页
    4.3 病毒量检测第34-35页
    4.4 不同狂犬病病毒毒株与溶酶体的共定位第35-36页
    4.5 病毒感染对LAMP1、LAMP2、cathepsin D的影响第36-37页
    4.6 不同狂犬病病毒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第37-38页
    4.7 病毒感染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第38-40页
    4.8 小胶质细胞的分型第40-42页
    4.9 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互作表面分子变化第42-44页
5 讨论第44-48页
    5.1 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与野毒株感染胶质细胞后病毒量的变化第44页
    5.2 狂犬病病毒固定毒能够定位到溶酶体第44-45页
    5.3 不同病毒感染溶酶体功能分子的变化第45页
    5.4 狂犬病病毒固定毒能够感染小胶质细胞第45-46页
    5.5 狂犬病病毒野毒株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第46页
    5.6 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分型第46页
    5.7 狂犬病病毒野毒株能够上调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互作的抑制性分子的表达第46-48页
6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抗性筛选KISS1基因疫苗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皮质醇对猪肉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