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关键技术问题和研究工作意义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第2章 DDoS攻击的原理和防御对策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DDoS攻击的原理 | 第21-24页 |
2.2.1 DDoS攻击的一般过程 | 第22-23页 |
2.2.2 DDoS攻击存在的根源 | 第23-24页 |
2.3 DDoS攻击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 第24-29页 |
2.3.1 DDoS攻击的分类 | 第25-28页 |
2.3.2 DDoS攻击的特点 | 第28页 |
2.3.3 DDoS攻击的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2.4 DDoS攻击的检测和防御 | 第29-38页 |
2.4.1 DDoS检测和防御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2.4.2 DDoS检测和防御 | 第31-36页 |
2.4.3 DDoS检测和防御的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2.4.4 DDoS检测和防御面临的挑战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基于IP流特性的DDoS检测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基于IP流的统计属性选择 | 第40-45页 |
3.2.1 宏观流与微观流的概念 | 第40-41页 |
3.2.2 检测属性的定义和分析 | 第41-45页 |
3.3 神经网络分类器 | 第45-50页 |
3.3.1 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知识 | 第45-48页 |
3.3.2 神经网络分类器 | 第48-50页 |
3.4 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基于离群分析的误过滤消减方法 | 第53-73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基于离群分析的误过滤消减方法的原理 | 第54-64页 |
4.2.1 离群数据挖掘概述 | 第54-57页 |
4.2.2 基于离群分析的误过滤消减方法 | 第57-64页 |
4.3 离群数据挖掘算法的选择 | 第64-68页 |
4.3.1 Nested Loop算法及其改进 | 第64-67页 |
4.3.2 DBOM算法 | 第67-68页 |
4.4 误过滤消减方法有效性的测试评估 | 第68-71页 |
4.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8页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基于多核技术的DDoS检测和防御研究 | 第73-93页 |
5.1 引言 | 第73-74页 |
5.2 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 第74-82页 |
5.2.1 多核技术与入侵检测和防御 | 第74-76页 |
5.2.2 基于多核的DDoS检测和防御的技术难点 | 第76-79页 |
5.2.3 DDoS检测和防御的一般过程 | 第79-82页 |
5.3 基于多核技术的DDoS检测和防御架构(M3D) | 第82-86页 |
5.3.1 M3D架构 | 第82-84页 |
5.3.2 M3D系统的部署 | 第84-86页 |
5.4 M3D的应用实例 | 第86-91页 |
5.4.0 ODM方法的M3D实现 | 第86-87页 |
5.4.1 实验环境与实验数据 | 第87-88页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增强内容分发网络抵御DDoS能力的研究 | 第93-123页 |
6.1 引言 | 第93-94页 |
6.2 CDN技术特点分析 | 第94-98页 |
6.2.1 CDN的原理及特点 | 第94-96页 |
6.2.2 CDN的关键技术 | 第96-98页 |
6.3 CDN内站点元素防御DDoS研究 | 第98-103页 |
6.3.1 CDN环境下的DDoS攻击 | 第98-100页 |
6.3.2 站点部署问题的模型 | 第100-101页 |
6.3.3 DDoS防御部署算法 | 第101-103页 |
6.4 CDN抵御DDoS研究模拟网络环境 | 第103-110页 |
6.4.1 总体结构 | 第103-105页 |
6.4.2 内容源服务器 | 第105-106页 |
6.4.3 边缘服务器 | 第106-107页 |
6.4.4 DNS重定向器 | 第107-108页 |
6.4.5 监控服务器 | 第108-110页 |
6.5 CDN抵御DDoS模拟实验 | 第110-120页 |
6.5.1 实验设置 | 第110-113页 |
6.5.2 实验及结果及分析 | 第113-12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3-127页 |
7.1 内容总结 | 第123-124页 |
7.2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情况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