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手性及不对称催化 | 第12-13页 |
1.2 有机催化的发展和催化模式 | 第13-15页 |
1.3 手性布朗斯特酸发展的概述及催化剂类型 | 第15-17页 |
1.4 手性磷酸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类型 | 第17-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手性磷酰胺催化吲哚分子内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 | 第24-36页 |
2.1 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合成手性吲哚并环化合物的方法 | 第24-26页 |
2.2 手性磷酰胺的发展概述及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 第26-31页 |
2.3 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31页 |
2.4 手性的磷酰胺催化分子内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 第31-35页 |
2.4.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31-32页 |
2.4.2 反应的温度以及溶剂的筛选 | 第32-33页 |
2.4.3 底物普适性以及催化剂量的考察 | 第33-35页 |
2.4.4 产物的转化 | 第35页 |
2.4.5 产物的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手性磷酸银催化不对称傅克反应合成1,2-二氢异喹啉化合物 | 第36-49页 |
3.1 氢化异喹啉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合成 | 第36-39页 |
3.1.1 不对称催化氢化 | 第36-37页 |
3.1.2 不对称催化加成 | 第37-38页 |
3.1.3 不对称氧化偶联 | 第38页 |
3.1.4 不对称催化aza-Michael反应 | 第38页 |
3.1.5 不对称[3+3]环加成反应 | 第38-39页 |
3.2 邻炔基苯亚胺出发合成1,2-二氢异喹啉化合物的方法 | 第39-41页 |
3.3 课题设计 | 第41-42页 |
3.4 手性磷酸银催化不对称傅克反应合成1,2-二氢异喹啉化合物的研究 | 第42-48页 |
3.4.1 手性磷酸的筛选 | 第42-44页 |
3.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3.4.3 反应普适性的考察 | 第45-46页 |
3.4.4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46页 |
3.4.5 产物的重结晶效应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烯烃复分解/oxo-Michael串联催化合成手性二氢苯并呋喃和3,4-二氢苯并[1,4]噁嗪衍生物 | 第49-66页 |
4.1 不对称催化oxo-Michael反应的发展 | 第49-53页 |
4.2 金属与磷酸串联催化的介绍 | 第53-56页 |
4.3 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56-57页 |
4.4 烯烃复分解/oxo-Michael串联催化合成手性二氢苯并呋喃和3,4-二氢苯并[1,4]噁嗪衍生物 | 第57-65页 |
4.4.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57-59页 |
4.4.2 手性磷酸催化剂在串联反应中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3 反应溶剂和温度分子筛浓度的筛选 | 第60-61页 |
4.4.4 反应当中观察到的消旋现象 | 第61-62页 |
4.4.5 反应普适性的考察 | 第62-64页 |
4.4.6 产物的转化 | 第64-65页 |
4.4.7 主要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烯烃复分解/傅克反应串联催化合成手性四氢吲哚化合物 | 第66-79页 |
5.1 吡咯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 | 第66-73页 |
5.1.1 傅克烷基化反应 | 第66-70页 |
5.1.2 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 第70-71页 |
5.1.3 烯烃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 第71-72页 |
5.1.4 其他类型的烷基化反应 | 第72-73页 |
5.2 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73页 |
5.3 烯烃复分解/傅克反应串联催化合成手性四氢吲哚化合物的研究 | 第73-78页 |
5.3.1 手性磷酸的考察 | 第73-74页 |
5.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4-75页 |
5.3.3 反应普适性的考察 | 第75-77页 |
5.3.4 手性四氢吲哚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6.1 手性磷酰胺催化吲哚分子内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 | 第79页 |
6.2 手性磷酸银催化不对称傅克反应合成1,2-二氢异喹啉化合物 | 第79-80页 |
6.3 烯烃复分解/oxo-Michael串联催化合成手性二氢苯并呋喃和3,4-二氢苯并[1,4]噁嗪衍生物 | 第80页 |
6.4 烯烃复分解/傅克反应串联催化合成手性四氢吲哚化合物 | 第80-81页 |
第7章 实验部分 | 第81-148页 |
7.1 实验通则 | 第81-82页 |
7.2 手性磷酰胺催化吲哚分子内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 | 第82-94页 |
7.2.1 底物吲哚α,β-不饱和酮化合物2-1的合成 | 第82-86页 |
7.2.2 手性磷酸催化吲哚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 | 第86-91页 |
7.2.3 产物酮2-2b转化为酯类化合物 | 第91-94页 |
7.3 手性磷酸银催化不对称傅克反应合成1,2-二氢异喹啉化合物 | 第94-108页 |
7.3.1 制备底物邻炔苯亚胺3-1 | 第94-96页 |
7.3.2 手性1,2-二氢异喹啉化合物(3-4)的合成 | 第96-101页 |
7.3.3 消旋的1,2-二氢异喹啉产物(rac)-3-4a的单晶谱图 | 第101-104页 |
7.3.4 光学纯的1,2-二氢异喹啉产物(R)-3-4a的单晶谱图 | 第104-108页 |
7.4 烯烃复分解/oxo-Michael串联催化合成手性二氢苯并呋喃和3,4-二氢苯并[1,4]噁嗪衍生物 | 第108-132页 |
7.4.1 邻烯丙基苯酚4-1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7.4.2 手性二氢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制备(4-3) | 第109-116页 |
7.4.3 邻烯丙基胺苯酚底物的制备 | 第116-118页 |
7.4.4 手性苯并恶嗪化合物的合成(4-6) | 第118-124页 |
7.4.5 手性肟化合物4-7的合成 | 第124-126页 |
7.4.6 光学纯的苯并呋喃化合物(S)-4-3m的单晶数据 | 第126-129页 |
7.4.7 光学纯的苯并恶嗪化合物(S)-4-7的单晶数据 | 第129-132页 |
7.5 烯烃复分解/傅克反应串联催化合成手性四氢吲哚化合物 | 第132-148页 |
7.5.1 底物吡咯烯烃(5-1a-g)的合成 | 第132-134页 |
7.5.2 底物吡咯烯烃(5-1c,5-1d)的合成 | 第134-136页 |
7.5.3 底物吡咯烯烃(5-1h-j)的合成 | 第136-137页 |
7.5.4 手性四氢吲哚衍生物的合成 | 第137-145页 |
7.5.5 光学纯的四氢吲哚化合物(R)-5-3i的单晶数据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