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文献法 | 第16页 |
2.调查法 | 第16-17页 |
一、 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表现形式与基本特点 | 第17-25页 |
(一) 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1.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 | 第18页 |
2.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 第18-20页 |
(二)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 | 第20-25页 |
1.平等对话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 第20-21页 |
2.民主自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 第21-22页 |
3.互动合作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动力 | 第22-23页 |
4.共同发展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 | 第23-25页 |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探析 | 第25-30页 |
(一) 国内师生关系理论 | 第25-27页 |
1. 教学相长 | 第25-26页 |
2. 尊师爱生 | 第26-27页 |
(二) 国外师生关系理论 | 第27-30页 |
1. 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理论 | 第27-28页 |
2. 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理论 | 第28-29页 |
3. “合作教育学流派”师生合作理论 | 第29-30页 |
三、 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30-35页 |
(一) 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 第30-31页 |
(二) 影响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消极因素 | 第31-35页 |
1.教育教学管理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31-32页 |
2.不良社会风气与思想的浸染 | 第32-33页 |
3.师生间情感互动与相互理解的缺失 | 第33-35页 |
四、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 第35-44页 |
(一) 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35-37页 |
1.加强教师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 第35页 |
2.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 | 第35-37页 |
(二) 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37-39页 |
1. 尊重教师的劳动 | 第37页 |
2. 增强主动意识与态度 | 第37-38页 |
3. 努力做到换位思考 | 第38页 |
4. 积极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 | 第38页 |
5. 拓宽与教师的沟通渠道 | 第38-39页 |
(三) 以校园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39-41页 |
1. 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 第39-40页 |
2.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 | 第40页 |
3.构筑师生的互动交流平台 | 第40-41页 |
(四) 以时代观念为导向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41-44页 |
1.强化社会和谐的时代观念 | 第41页 |
2.推进新时代的教育观念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