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1 导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8页 |
2.1.1 汽车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网络外部性相关文献 | 第19-20页 |
2.1.2 汽车交通系统创新的多层次观点相关文献 | 第20-26页 |
2.1.3 新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文献 | 第26-28页 |
2.2 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基础 | 第28-35页 |
2.2.1 估计模型参数的联合分析法相关文献 | 第28-30页 |
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相关文献 | 第30-35页 |
3 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分析 | 第35-61页 |
3.1 新能源汽车用户行为 | 第35-37页 |
3.2 新能源汽车产品 | 第37-40页 |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第40-43页 |
3.4 新能源汽车政策 | 第43-49页 |
3.4.1 国家政策 | 第43-46页 |
3.4.2 地方政策 | 第46-49页 |
3.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 第49-61页 |
3.5.1 杭州市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 第50-54页 |
3.5.2 其它地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 第54-57页 |
3.5.3 不同地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比较 | 第57-61页 |
4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61-67页 |
4.1 研究模型的提出 | 第61-64页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64-67页 |
5 仿真模型构建 | 第67-87页 |
5.1 系统边界的确定与重要假设 | 第67页 |
5.2 模型中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67-71页 |
5.2.1 主观效用、社会影响与消费者选择之间的关系 | 第67-68页 |
5.2.2 消费者主观效用与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5.2.3 社会影响与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5.2.4 纯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网络效应 | 第70-71页 |
5.3 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71-73页 |
5.4 模型方程式说明 | 第73-74页 |
5.5 参数估计及模型初始值设定 | 第74-87页 |
5.5.1 效用部分参数的估计 | 第74-82页 |
5.5.2 汽车保有量的预测 | 第82-83页 |
5.5.3 其它参数的估计 | 第83-84页 |
5.5.4 初始值设定 | 第84-87页 |
6 仿真模拟及分析 | 第87-107页 |
6.1 情境1:新能源汽车无任何政策支持或商业模式创新 | 第87-90页 |
6.2 情境2:新能源汽车有政策支持而无商业模式创新 | 第90-96页 |
6.3 情境3:新能源汽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而无政策支持 | 第96-98页 |
6.4 情境4:新能源汽车有政策支持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 第98-103页 |
6.5 情境5:不同新能源汽车受到不同时间长短的政策支持 | 第103-107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7-110页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附录 | 第11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