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 对现有研究的整体评价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的概念及内容 | 第20-21页 |
一、 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定义、职责与作用 | 第20页 |
二、 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监管范围 | 第20-21页 |
三、 检验检疫审单的内容和原则 | 第21页 |
第二节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第21-24页 |
一、 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 业务流程再造的指导原则 | 第22-23页 |
三、 业务流程再造的步骤和方法 | 第23-24页 |
四、 业务流程再造的持续改进 | 第24页 |
第三节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第24-28页 |
一、 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内涵 | 第24-25页 |
二、 政府流程再造的指导原则 | 第25-26页 |
三、 政府流程再造的步骤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其审单流程的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第一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及其审单流程的历史沿革 | 第28-30页 |
一、 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二、 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的现状 | 第30-32页 |
一、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的现有流程 | 第30-31页 |
二、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现有审单流程的成效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一、 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32-33页 |
二、 人工审单执法依据模糊 | 第33页 |
三、 审单执法尺度口径不一致 | 第33-34页 |
四、 系统审单和人工审单环节重复 | 第34页 |
五、 缺乏风险识别和执法重点 | 第34-35页 |
六、 审单和后续环节脱节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国内检验检疫部门流程再造的经验借鉴 | 第36-45页 |
第一节 检验检疫“三集中”业务流程再造 | 第36-39页 |
一、 “三集中”业务流程再造的步骤 | 第36-37页 |
二、 “三集中”业务流程再造的内容 | 第37-38页 |
三、 “三集中”业务流程再造的成效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检验检疫集中审单流程再造 | 第39-42页 |
一、 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提出——集中审单 | 第39页 |
二、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集中审单流程再造的实践 | 第39-41页 |
三、 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集中审单流程再造的实践 | 第41-42页 |
四、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集中审单流程再造的实践 | 第42页 |
第三节 国内检验检疫流程再造对嘉兴的借鉴意义 | 第42-45页 |
一、 设立流程再造的核心目标——效能提高 | 第42-43页 |
二、 坚持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顾客导向 | 第43页 |
三、 加强流程再造的后续改进——渐进式、深入应用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对策建议 | 第45-59页 |
第一节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目标和思路 | 第45-47页 |
一、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目标 | 第45-46页 |
二、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原则 | 第46页 |
三、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方案 | 第47-54页 |
一、 组建流程再造团队 | 第47-49页 |
二、 优化审单系统 | 第49页 |
三、 引入“机器审单” | 第49-50页 |
四、 引入风险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五、 建立出境审单派单机制 | 第51-52页 |
六、 新流程的构建及实施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持续推进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审单流程再造的建议 | 第54-59页 |
一、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第54-56页 |
二、 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 第56-57页 |
三、 审单流程再造的评估反馈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9-6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