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5-19页 |
一、 协同学理论概念 | 第15-16页 |
(一) 协同学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 第15页 |
(三) 协同学的学科地位 | 第15-16页 |
二、 大型活动的组织的界定及分类 | 第16-18页 |
(一) 大型活动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大型活动的分类 | 第17页 |
(三) 本文讨论内容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三、 协同学基本原理和定律 | 第18-19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二) 基本原理 | 第19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2页 |
一、 协同学研究的学科背景 | 第19-20页 |
二、 大型活动组织的现状 | 第20-22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的分类 | 第20-21页 |
(二) 大型活动组织的共性特点 | 第21-22页 |
三、 运用协同学研究的普遍意义 | 第22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和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大型活动的文献综述和分析 | 第22-23页 |
(一) 大型活动的历史 | 第22-23页 |
(二) 大型活动管理学科的历史 | 第23页 |
(三) 大型活动管理学科文献综述 | 第23页 |
二、 协同学的文献综述和分析 | 第23-27页 |
(一) 协同学的创始 | 第23页 |
(二) 协同学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三) 协同学与东方思想的相通 | 第24页 |
(四) 协同学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7-30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7页 |
二、 研究对象的创新性 | 第27-28页 |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 第28页 |
四、 本文的章节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协同论的理论分析 | 第30-35页 |
一、 自组织 | 第30-31页 |
(一) 自组织的形成 | 第30页 |
(二) 自组织的分类 | 第30-31页 |
(三) 自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31页 |
二、 混沌 | 第31-32页 |
(一) 在活动最初形成的混沌 | 第31页 |
(二) 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混沌 | 第31页 |
(三) 在执行后的混沌 | 第31-32页 |
三、 相变 | 第32页 |
(一) 相变的频次 | 第32页 |
(二) 相变的主导因素 | 第32页 |
四、 序参量 | 第32-33页 |
(一) 序参量的分类 | 第32-33页 |
(二) 主序参量 | 第33页 |
五、 涨落 | 第33-34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中涨落的形成 | 第34页 |
(二) 大型活动组织的涨落的分类 | 第34页 |
六、 伺服原理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型活动组织的协同学方法应用 | 第35-40页 |
一、 运用协同学方法研究大型活动的重要意义 | 第35-36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建立有序性的原则 | 第35页 |
(二) 大型活动组织有序性的条件 | 第35-36页 |
二、 序参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一) 主序参量的形成过程 | 第36-37页 |
(二) 序参量形成的经纬结构 | 第37页 |
三、 自组织的进化 | 第37-38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中的自组织有序化规则 | 第37-38页 |
(二) 自组织的有序度 | 第38页 |
四、 舆论的形成 | 第38-40页 |
(一) 舆论的定义 | 第38页 |
(二) 舆论形成的过程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上海市大型活动组织现状分析 | 第40-46页 |
第一节 上海大型活动组织现状 | 第40-41页 |
一、 上海大型活动的基本情况 | 第40页 |
(一) 上海开展大型活动的重大意义 | 第40页 |
(二) 上海市大型活动的基本情况 | 第40页 |
二、 上海大型活动的特点及其分析 | 第40-41页 |
(一) 上海大型活动的特点 | 第40-41页 |
(二) 特点的利弊分析 | 第41页 |
第二节 大型活动组织的模式与机制 | 第41-46页 |
一、 组织的模式 | 第41-44页 |
(一) 按照组织模式分类 | 第42页 |
(二) 组织模式的利弊对比 | 第42-43页 |
(三) 本文认为大型活动组织中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43-44页 |
二、 组织的机制 | 第44-46页 |
(一) 什么是组织机制 | 第44-45页 |
(二) 上海大型活动组织机制的构成方式 | 第45页 |
(三) 上海大型活动组织机构合作机制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大型活动组织产生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大型组织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和原因 | 第46-51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中产生的问题 | 第46-47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中的常态问题 | 第46页 |
(二) 上海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所面临的问题 | 第46页 |
(三) 本文归纳大型活动组织中出现的问题 | 第46-47页 |
二、 大型活动组织产生问题的原因分类 | 第47-49页 |
(一) 人员因素 | 第47页 |
(二) 设施设备 | 第47-48页 |
(三) 环境因素 | 第48页 |
(四) 管理措施 | 第48-49页 |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一) 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分析 | 第49-50页 |
(二) 本文对大型活动组织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以协同学视角为视角的分析 | 第51-55页 |
一、 大型活动组织形成的流程 | 第51-52页 |
(一) 组织管理学角度的大型活动组织形成模型 | 第51页 |
(二) 协同学视阈下的大型活动组织形成模型 | 第51-52页 |
二、 大型活动组织协同学视阈下的结构 | 第52-55页 |
(一) 协同学视阈下的结构模型 | 第52-53页 |
(二) 模型解释 | 第53页 |
(三) 大型活动组织中产生的问题在协同学视阈下的模型化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大型活动组织协同性的案例分析 | 第55-63页 |
第一节 国外大型活动组织的个案分析 | 第55-57页 |
一、 成功案例 | 第55-56页 |
(一) 有关情况 | 第55页 |
(二) 案例特征 | 第55页 |
(三) 协同学模型下的分析 | 第55-56页 |
二、 失败案例 | 第56-57页 |
(一) 有关情况 | 第56-57页 |
(二) 案例特征 | 第57页 |
(三) 协同学模型下的分析 | 第57页 |
第二节 国内大型活动组织协同性的个案分析 | 第57-63页 |
一、 成功案例 | 第57-59页 |
(一) 有关情况 | 第57-59页 |
(二) 案例特征 | 第59页 |
(三) 协同学模型下的分析 | 第59页 |
二、 失败案例 | 第59-60页 |
(一) 案例情况 | 第59-60页 |
(二) 案例特征 | 第60页 |
(三) 协同学模型下的分析 | 第60页 |
三、 本人参与的案例 | 第60-62页 |
(一) 案例情况 | 第60-61页 |
(二) 案例特征 | 第61页 |
(三) 协同学模型下的分析 | 第61-62页 |
四、 关于案例分析的几点想法 | 第62-63页 |
(一) 一定外界条件才能使自组织有序化 | 第62页 |
(二) 组织间沟通执行力的是重要的序参量 | 第62页 |
(三) 预案细化确定模块边界 | 第62页 |
(四) 模块内外的自我补给确保金字塔稳定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完善大型活动组织协同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第63-68页 |
第一节 基本思路 | 第63-65页 |
一、 确立活动金字塔外部结构 | 第63页 |
(一) 确定金字塔存在必要性 | 第63页 |
(二) 确定活动金字塔的底座结构 | 第63页 |
(三) 确定活动金字塔的绝对值高度 | 第63页 |
(四) 确立活动金字塔模型的外部稳定结构 | 第63页 |
二、 确立金字塔内部结构 | 第63-64页 |
(一) 形成组织的基本构架 | 第63页 |
(二) 确认自组织模块类型 | 第63-64页 |
(三) 组建合适的自组织结构 | 第64页 |
三、 推动模型结构的内部动态活动 | 第64页 |
(一) 确认自组织模块边界 | 第64页 |
(二) 促进内部正序参量形成 | 第64页 |
(三) 研究自组织结构相变的序参量 | 第64页 |
四、 研究外部结构之间的合作反应 | 第64-65页 |
(一) 研究可能会出现模块间空白 | 第64页 |
(二) 寻求外部备用自组织合作 | 第64-65页 |
第二节 优化对策 | 第65-68页 |
一、 确立大型活动的组织构架 | 第65-66页 |
(一) 对活动相变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 | 第65页 |
(二) 对活动组织模型进行预设 | 第65页 |
(三) 确立活动达到的目标高度 | 第65页 |
(四) 确定主序参量的期待值 | 第65-66页 |
二、 形成活动组织架构 | 第66页 |
(一) 确定活动基本自组织模块 | 第66页 |
(二) 寻找具有强大执行沟通力的团队 | 第66页 |
(三) 形成自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 | 第66页 |
三、 深化组织内部建设 | 第66-67页 |
(一) 自组织模块边界清晰化 | 第66页 |
(二) 用外作用力提升自组织模块的有序化 | 第66页 |
(三) 寻找有影响的序参量 | 第66-67页 |
四、 加强外部协作 | 第67-68页 |
(一) 做好工作预案 | 第67页 |
(二) 加强对外合作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一、 协同学与大型活动组织有适配性 | 第68页 |
二、 协同学可以使大型活动组织研究抽象化 | 第68页 |
三、 提出完善大型活动组织的思路和建议 | 第68页 |
四、 利用协同学研究大型活动组织的前景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