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6-36页 |
1 鳢的简介 | 第16-17页 |
2 鱼类种质分析 | 第17-23页 |
2.1 种质分析方法 | 第18-23页 |
3 鱼类白化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3.1 鱼类体色遗传 | 第23-24页 |
3.2 黑色素沉积的缺乏是鱼类白化的表征现象 | 第24-25页 |
3.3 白化分子机理研究 | 第25-29页 |
4 鱼类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4.1 热休克蛋白分类 | 第30页 |
4.2 热休克蛋白分布 | 第30页 |
4.3 热休克蛋白的分子结构 | 第30-31页 |
4.4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 第31-32页 |
4.5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32-34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5-36页 |
第一章 基于形态学方法的部分鳢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 第36-46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1.1.2 参数测量 | 第36-37页 |
1.1.3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1.2.1 可数性状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1.2.2 可量性状分析 | 第38-39页 |
1.2.3 主成分分析 | 第39-42页 |
1.2.4 判别分析 | 第42-43页 |
1.2.5 5种鳢X射线成像分析 | 第43-44页 |
1.3 讨论 | 第44-46页 |
1.3.1 形态学标记应用 | 第44页 |
1.3.2 不同鳢属鱼类群体间亲缘关系 | 第44-45页 |
1.3.3 不同鳢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差异与其栖息地环境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二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AFLP标记技术探讨8种鳢属鱼类亲缘关系 | 第46-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2.2 结果 | 第48-51页 |
2.2.1 DNA的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2.2.2 AFLP引物组合的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2.2.3 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2.3 讨论 | 第51-53页 |
2.3.1 AFLP-毛细管电泳鉴别技术分析 | 第51页 |
2.3.2 8种鳢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2.3.3 8种鳢属鱼类的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基于mt DNA全序列及其部分基因和D-Loop序列系统发育关系 | 第53-77页 |
3.1 基于白甲乌鳢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3-65页 |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9页 |
3.1.2 实验结果 | 第59-64页 |
3.1.3 讨论 | 第64-65页 |
3.2 基于12s rRNA,Cytb和COI基因及D-Loop序列的鳢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 第65-77页 |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3.2.2 结果 | 第66-75页 |
3.2.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白甲乌鳢与乌鳢营养成分、皮肤黑色素含量及其组织学比较 | 第77-9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77-80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80-88页 |
4.2.1 白甲乌鳢和乌鳢肌肉基本营养成分的比较 | 第80-83页 |
4.2.2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黑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83页 |
4.2.3 白甲乌鳢和乌鳢鳞片和皮肤黑色素细胞初步观察 | 第83-86页 |
4.2.4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显微结构比较观察 | 第86-87页 |
4.2.5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超微结构的比较观察 | 第87-88页 |
4.3 讨论 | 第88-90页 |
4.3.1 白甲乌鳢和乌鳢肌肉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分析 | 第88页 |
4.3.2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黑色素细胞的比较分析 | 第88-89页 |
4.3.3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显微和超微结构比较分析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白甲乌鳢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90-12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1-11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92-112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112-120页 |
5.2.1 白甲乌鳢TYR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12-115页 |
5.2.2 白甲乌鳢TY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 第115-116页 |
5.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16-117页 |
5.2.4 白甲乌鳢TYR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17-118页 |
5.2.5 白甲乌鳢和乌鳢TYR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18-120页 |
5.3 讨论 | 第120-122页 |
5.3.1 白甲乌鳢TYR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定位和同源性分析 | 第120页 |
5.3.2 白甲乌鳢TYR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白甲乌鳢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122-13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6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22-123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123-126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126-133页 |
6.2.1 白甲乌鳢MITF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26-129页 |
6.2.2 白甲乌鳢MITF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129-130页 |
6.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30-131页 |
6.2.4 白甲乌鳢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31页 |
6.2.5 白甲乌鳢和乌鳢MITF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31-133页 |
6.3 讨论 | 第133-135页 |
6.3.1 白甲乌鳢MITF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定位和同源性分析 | 第133页 |
6.3.2 白甲乌鳢MITF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135-14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38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35-136页 |
7.1.2 实验方法 | 第136-138页 |
7.2 实验结果 | 第138-146页 |
7.2.1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38-142页 |
7.2.2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142-143页 |
7.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43页 |
7.2.4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43-144页 |
7.2.5 白甲乌鳢和乌鳢SOX1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44-146页 |
7.3 讨论 | 第146-148页 |
7.3.1 白甲乌鳢SOX1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定位和同源性分析 | 第146页 |
7.3.2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146-148页 |
第八章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148-162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48-151页 |
8.1.1 实验材料 | 第148-149页 |
8.1.2 实验方法 | 第149-151页 |
8.2 实验结果 | 第151-160页 |
8.2.1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51-155页 |
8.2.2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155页 |
8.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55-156页 |
8.2.4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56-157页 |
8.2.5 白甲乌鳢HSP6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57-160页 |
8.3 讨论 | 第160-162页 |
8.3.1 白甲乌鳢HSP6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 第160-161页 |
8.3.2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161-162页 |
第九章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162-175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64页 |
9.1.1 实验材料 | 第162页 |
9.1.2 实验方法 | 第162-164页 |
9.2 实验结果 | 第164-172页 |
9.2.1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64-167页 |
9.2.2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167-168页 |
9.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68-169页 |
9.2.4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69-170页 |
9.2.5 白甲乌鳢HSP7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70-172页 |
9.3 讨论 | 第172-175页 |
9.3.1 白甲乌鳢HSP7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 第172-173页 |
9.3.2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173-175页 |
第十章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175-189页 |
10.1 材料与方法 | 第176-178页 |
10.1.1 实验材料 | 第176页 |
10.1.2 实验方法 | 第176-178页 |
10.2 实验结果 | 第178-187页 |
10.2.1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78-182页 |
10.2.2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域预测 | 第182页 |
10.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82-184页 |
10.2.4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84页 |
10.2.5 白甲乌鳢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分析 | 第184-187页 |
10.3 讨论 | 第187-189页 |
10.3.1 白甲乌鳢HSP9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 第187页 |
10.3.2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187-189页 |
结论 | 第189-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
参考 文献 | 第194-215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215-219页 |
附录B: | 第219-220页 |
附录C: | 第220-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