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军民两用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 第20-22页 |
2.2 产权配置的内涵 | 第22-24页 |
2.3 产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2 产权理论 | 第25-26页 |
2.3.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现状与国际比较 | 第28-47页 |
3.1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2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主要特点与配置原则 | 第29-33页 |
3.2.1 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配置的主要特点 | 第29-31页 |
3.2.2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的配置原则 | 第31-33页 |
3.3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3-42页 |
3.3.1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40页 |
3.3.2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3.4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第42-47页 |
3.4.1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国际比较 | 第42-44页 |
3.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理论分析 | 第47-55页 |
4.1 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的治理结构选择 | 第47-50页 |
4.2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分析 | 第50-55页 |
4.2.1 确定性环境和支付可转移条件下的最优产权配置 | 第51页 |
4.2.2 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市场交易 | 第51-52页 |
4.2.3 出资企业拥有技术产权 | 第52-53页 |
4.2.4 次优的控制权配置原则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优化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对策建议 | 第55-63页 |
5.1 树立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观念 | 第55-57页 |
5.1.1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理念 | 第55-56页 |
5.1.2 促进知识产权信息交流 | 第56-57页 |
5.1.3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系统管理的培训 | 第57页 |
5.2 完善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制度保障 | 第57-60页 |
5.2.1 优化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的配置制度 | 第57-59页 |
5.2.2 完善产权配置评估机制 | 第59页 |
5.2.3 健全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 | 第59-60页 |
5.3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体系建设 | 第60-61页 |
5.3.1 建立多层次的国防知识产权共享和交易体系 | 第60页 |
5.3.2 完善军民两用技术产权管理机构 | 第60-61页 |
5.3.3 加快构建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转化竞争性管理模式 | 第61页 |
5.4 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权配置的配套工作 | 第61-63页 |
5.4.1 运用行政力量支持专项立法 | 第61-62页 |
5.4.2 适当放宽技术入股的出资比例 | 第62页 |
5.4.3 界定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转化中的知识产权配置主体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