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配交叉斜筋纤维增强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及破坏机理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小跨高比连梁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小跨高比连梁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小跨高比连梁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连梁的受力原理和变形特点第12-13页
    1.3 小跨高比连梁的研究现状第13-22页
        1.3.1 国外关于连梁的试验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2 国内关于连梁的试验研究现状第19-22页
    1.4 新材料钢筋混凝土连梁第22-24页
        1.4.1 纤维混凝土材料介绍第22-23页
        1.4.2 新材料钢筋混凝土连梁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1.5 我国现行规范对连梁的规定与有待解决的问题第24-27页
        1.5.1 规范条文的具体规定第24-26页
        1.5.2 规范在连梁方面待需解决的问题第26-27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ABAQUS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28-42页
    2.1 软件概述第28-30页
    2.2 ABAQUS非线性结构分析第30-31页
        2.2.1 材料非线性第30-31页
        2.2.2 几何非线性第31页
        2.2.3 边界非线性第31页
    2.3 ABAQUS求解器的选择第31-33页
        2.3.1 隐式求解器ABAQUS/Standard第31-32页
        2.3.2 显式求解器ABAQUS/Explicit第32-33页
    2.4 材料本构模型及破坏准则第33-39页
        2.4.1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33-36页
        2.4.2 ABAQUS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第36-37页
        2.4.3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第37页
        2.4.4 钢筋本构模型第37-39页
    2.5 ABAQUS混凝土损伤定义第39-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2-61页
    3.1 试验概述第42-44页
        3.1.1 钢筋材料第43-44页
        3.1.2 混凝土材料第44页
    3.2 基于ABAQUS有限元的建模介绍第44-49页
        3.2.1 单位及其他参数第44-46页
        3.2.2 单元类型选取第46-47页
        3.2.3 网格划分第47-48页
        3.2.4 边界条件与加载形式第48-49页
        3.2.5 求解器的选择第49页
    3.3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第49-59页
        3.3.1 滞回曲线对比第49-51页
        3.3.2 骨架曲线对比第51-54页
        3.3.3 延性对比第54-55页
        3.3.4 耗能对比第55-56页
        3.3.5 应力与损伤分析第56-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PVA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影响因素第61-75页
    4.1 混凝土强度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受力性能影响第61-63页
        4.1.1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交叉斜筋连梁的承载力分析第62-63页
        4.1.2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延性性能分析第63页
    4.2 截面宽度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受力性能影响第63-65页
        4.2.1 不同截面宽度对交叉斜筋连梁的承载力分析第64-65页
        4.2.2 不同截面宽度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延性性能分析第65页
    4.3 跨高比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受力性能影响第65-68页
        4.3.1 不同跨高比对交叉斜筋连梁的承载力分析第66-67页
        4.3.2 不同跨高比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延性性能分析第67-68页
    4.4 配箍率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受力性能影响第68-71页
        4.4.1 不同配箍率对交叉斜筋连梁的承载力分析第69-70页
        4.4.2 不同配箍率对交叉斜筋连梁的延性性能分析第70-71页
    4.5 纵向受力钢筋及交叉斜筋对连梁的受力性能影响第71-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连梁设计计算的建议公式第75-86页
    5.1 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特点第75-76页
    5.2 拉压杆模型的基本原理第76-77页
    5.3 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受力机理分析第77-82页
        5.3.1 跨高比L/h≤1.5 的对角斜筋连梁的受力机理分析第77-78页
        5.3.2 拉压杆模型方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第78-80页
        5.3.3 有限元验证第80-82页
    5.4 纤维增强混凝土交叉斜筋连梁抗剪承载力公式第82-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结论第86-87页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酵母基改性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处理染料废水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