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部门自然地理学论文--地貌学(地形学)论文--构造地貌学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依据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丹霞地貌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5-23页
        1.2.1 国内丹霞地貌的研究阶段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3 国际相关研究方向及水平第19-22页
        1.2.4 丹霞地貌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3-24页
    1.4 技术线路第24-25页
    1.5 创新点与完成的工作量第25-27页
        1.5.1 本文创新点第25页
        1.5.2 本次研究实际工作量第25-27页
第二章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学背景第27-39页
    2.1 构造单元及其特征第28-30页
    2.2 地层描述第30-35页
        2.2.1 第四系第30-31页
        2.2.2 白垩系第31页
        2.2.3 侏罗系第31页
        2.2.4 三叠系第31-32页
        2.2.5 二叠系第32页
        2.2.6 石炭系第32-34页
        2.2.7 奥陶系第34-35页
        2.2.8 寒武系第35页
        2.2.9 蓟县系第35页
    2.3 区域构造沉积发展过程第35-39页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特征及评价第39-57页
    3.1 丹霞地貌遥感影像解译第39-45页
        3.1.1 数据来源第39页
        3.1.2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处理第39-42页
        3.1.3 遥感影像解译第42-45页
    3.2 丹霞地貌景观分类及特征第45-51页
        3.2.1 铜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第45-49页
        3.2.2 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第49页
        3.2.3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第49-51页
    3.3 丹霞地貌景观定量评价第51-57页
        3.3.1 评价方法确定第51-52页
        3.3.2 评分标准的确定第52-54页
        3.3.3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分级划分第54-55页
        3.3.4 丹霞地貌景观定量评价结果第55-57页
第四章 铜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第57-79页
    4.1 渭北地区地理及地质背景第57-64页
        4.1.1 自然地理概况第57页
        4.1.2 区域地质背景第57-64页
    4.2 铜川照金-香山的红层与丹霞地貌第64-70页
        4.2.1 红层分布第64页
        4.2.2 照金-香山红层沉积特征第64-68页
        4.2.3 铜川照金-香山地区红层岩石学特征第68-69页
        4.2.4 照金-香山地区红层物源分析第69-70页
    4.3 铜川照金-香山地区构造特征第70-72页
        4.3.1 褶皱特征第70-71页
        4.3.2 断层特征第71页
        4.3.3 节理特征第71-72页
    4.4 丹霞地貌发育机理分析第72-75页
        4.4.1 岩性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基础性作用第72-73页
        4.4.2 构造隆升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关键性作用第73-74页
        4.4.3 断层和节理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性作用第74页
        4.4.4 风化侵蚀作用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改造作用第74-75页
    4.5 丹霞地貌发育过程总结第75-77页
        4.5.1 红层盆地的形成第75-76页
        4.5.2 丹霞地貌发育模式第76-77页
    4.6 铜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地质意义第77-79页
第五章 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第79-98页
    5.1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第79-83页
        5.1.1 研究区出露地层简述第79-81页
        5.1.2 区域构造特征第81-83页
    5.2 崆峒山地区红层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第83-90页
        5.2.1 平凉崆峒山地区红层分布第83页
        5.2.2 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地层归属讨论与实证第83-85页
        5.2.3 平凉崆峒山红层沉积特征第85-87页
        5.2.4 崆峒山地区红层岩石学特征第87-90页
    5.3 平凉崆峒山地区构造特征第90-92页
        5.3.1 褶皱与断层特征第90-92页
        5.3.2 节理特征第92页
    5.4 丹霞地貌发育机制分析第92-97页
        5.4.1 岩性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基础性作用第92-94页
        5.4.2 沉积相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第94页
        5.4.3 构造隆升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关键性作用第94-95页
        5.4.4 断层和节理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性作用第95-96页
        5.4.5 风化侵蚀作用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改造作用第96-97页
    5.5 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发育过程宏观总结第97-98页
第六章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区形成机制第98-125页
    6.1 六盘山盆地地质背景第99-110页
        6.1.1 六盘山地区地层概述第99-102页
        6.1.2 六盘山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第102-105页
        6.1.3 六盘山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及后期改造第105-110页
    6.2 固原火石寨地区红层与丹霞地貌第110-117页
        6.2.1 火石寨地区红层沉积分布第110页
        6.2.2 火石寨红层沉积特征第110-114页
        6.2.3 固原火石寨地区红层岩石学特征第114-115页
        6.2.4 固原火石寨地区古水流特征第115-117页
    6.3 火石寨构造特征与丹霞地貌的关系第117-118页
        6.3.1 褶皱特征第117-118页
        6.3.2 断层特征第118页
        6.3.3 节理、裂隙特征第118页
    6.4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分析第118-122页
        6.4.1 岩性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基础性作用第119-120页
        6.4.2 沉积相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20页
        6.4.3 断层和节理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性作用第120-121页
        6.4.4 风化侵蚀作用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改造作用第121页
        6.4.5 剥蚀搬运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改造作用第121-122页
    6.5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发育过程总结第122-125页
        6.5.1 火石寨丹霞地貌的发育阶段第122-123页
        6.5.2 发育过程宏观总结第123-125页
第七章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对比研究第125-139页
    7.1 中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分布第125-131页
        7.1.1 中国红层沉积分布特征第125页
        7.1.2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空间特征第125-128页
        7.1.3 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分析第128-129页
        7.1.4 中国西北地区古气候演变过程第129-131页
    7.2 丹霞地貌国内对比第131-135页
        7.2.1 丹霞地貌区内对比及研究意义第131-134页
        7.2.2 国内丹霞地貌对比第134-135页
    7.3 与国内其它红层地貌景观对比第135-139页
结论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5页
附录第155-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下一篇:配交叉斜筋纤维增强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及破坏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