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地形影响的高层建筑雷暴冲击风风荷载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9-12页 |
1.1.1 雷暴冲击风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雷暴冲击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 | 第12-15页 |
1.3 雷暴冲击风风荷载理论 | 第15-23页 |
1.3.1 雷暴冲击风风荷载的基本模型 | 第15-16页 |
1.3.2 雷暴冲击风风荷载平均成分的数值模拟 | 第16-21页 |
1.3.3 雷暴冲击风风荷载的脉动成分的数值模拟 | 第21-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冲击射流高层建筑测压试验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冲击射流试验概述 | 第25页 |
2.3 冲击射流测压试验 | 第25-29页 |
2.3.1 模型参数及测点布置 | 第26-28页 |
2.3.2 试验工况 | 第28-29页 |
2.4 风压系数分布特性 | 第29-31页 |
2.4.1 平地径向位置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2 坡地檐口后径向位置的影响 | 第31页 |
2.5 脉动风压系数分布特性 | 第31-33页 |
2.5.1 平地径向位置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2 坡地地形檐口后径向位置的影响 | 第33页 |
2.6 高层建筑层风荷载特性 | 第33-36页 |
2.6.1 平地径向位置的影响 | 第34-35页 |
2.6.2 坡地地形檐口后径向位置的影响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3 稳态雷暴冲击风高层建筑风荷载稳态数值模拟 | 第39-55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第39-41页 |
3.2.1 几何模型 | 第39-40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3 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 | 第41-42页 |
3.4 建筑周围流场特性 | 第42-46页 |
3.5 起坡角度对建筑表面风压的影响 | 第46-52页 |
3.5.1 起坡角度对迎风面风压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2 起坡角度对背风面风压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3 起坡角度对横侧面风压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4 起坡角度对顶面风压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 起坡角度对风荷载的影响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稳态雷暴冲击风高层建筑风荷载瞬态数值模拟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LES数值模拟 | 第55-56页 |
4.2.1 工况设置 | 第55页 |
4.2.2 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55-56页 |
4.2.3 参数设置 | 第56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4页 |
4.3.1 雷暴冲击风的速度云图 | 第56-57页 |
4.3.2 局部风压系数的分布特性 | 第57-62页 |
4.3.3 层平均风荷载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5 非稳态雷暴冲击风高层建筑风荷载瞬态数值模拟 | 第67-79页 |
5.1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第67页 |
5.2 速度入口函数的选取 | 第67-69页 |
5.3 非稳态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 | 第69-73页 |
5.4 非稳态雷暴冲击风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 | 第73-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9-8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 | 第89页 |
A. 硕士期间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89页 |
B.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
C. 硕士期间参与的重要会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