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1.1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主要来源 | 第12页 |
1.1.2 石油烃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石油烃污染地下修复技术 | 第13-15页 |
1.2.1 异位修复技术(以抽出-处理技术为例) | 第13-14页 |
1.2.2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4-15页 |
1.3 渗透反应墙技术综述 | 第15-18页 |
1.3.1 渗透性反应墙技术 | 第15-16页 |
1.3.2 PRB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8-20页 |
1.4.1 固定化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固定化载体材料 | 第19-20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驯化及鉴定 | 第23-31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石油烃降解菌的培养 | 第25-26页 |
2.2.2 石油烃降解菌生长曲线测定 | 第26页 |
2.2.3 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4 16S rDNA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定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0页 |
2.3.1 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 | 第27-28页 |
2.3.2 石油烃降解菌的鉴定 | 第28-29页 |
2.3.3 石油烃降解菌生长特性 | 第29-30页 |
2.4 结论 | 第30-31页 |
第3章 石油降解菌处理石油废水 | 第31-45页 |
3.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3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3 单因素考察实验 | 第32页 |
3.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32页 |
3.2.5 固定化菌降解石油烃的动力学实验 | 第3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2-44页 |
3.3.1 单因素影响 | 第32-36页 |
3.3.2 固定化菌降解石油烃响应面分析优化实验 | 第36-42页 |
3.3.3 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动力学实验 | 第42-44页 |
3.4.结论 | 第44-45页 |
第4章 释氧材料的制作与研究 | 第45-54页 |
4.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45-46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4.2.1 释氧材料的制作 | 第46-47页 |
4.2.2 释样材料的研究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4.3.1 释氧材料的释氧速率研究 | 第48-49页 |
4.3.2 释氧材料对p H值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3 释氧材料对氨氮、总磷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5章 PRB装置中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实验研究 | 第54-62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2 模拟装置 | 第55-57页 |
5.3 微生物- PRB系统处理石油水 | 第57-61页 |
5.3.1 不同流速对PRB系统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PRB系统运行中p H的变化 | 第58-59页 |
5.3.3 PRB系统运行中溶解氧的变化 | 第59-60页 |
5.3.4 PRB系统运行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 | 第60-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