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电磁阀式连续可变阻尼半主动悬架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可变减振器的发展现状第9-11页
        1.2.1 可变阻尼减振器的国外发展现状第9-10页
        1.2.2 可变减振器国内发展现状第10-11页
    1.3 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第11-1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电磁阀式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建模与仿真第15-37页
    2.1 电磁阀式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的结构分析和工作原理第15-18页
        2.1.1 普通双筒型减振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第15-16页
        2.1.2 电磁阀式连续可变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6-18页
    2.2 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减振器的动力学建模第18-31页
        2.2.1 复原行程建模第18-28页
        2.2.2 压缩行程建模第28-31页
    2.3 电磁阀可变节流孔面积对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31-35页
        2.3.1 复原溢流阀弹簧预紧力对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32-33页
        2.3.2 复原节流阀片当量厚度对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33-34页
        2.3.3 复原阀阀片的固定节流孔宽度对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的AMESim建模仿真第37-49页
    3.1 AMESim简介第37页
    3.2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AMESim模型第37-39页
        3.2.1 减振器阀片模型第37-38页
        3.2.2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AMESim模型第38-39页
    3.3 减振器关键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第39-45页
        3.3.1 阀片厚度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0页
        3.3.2 阀片固定节流孔的直径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0-41页
        3.3.3 电磁阀固定节流孔直径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1-42页
        3.3.4 电磁阀预紧力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2-43页
        3.3.5 电磁阀弹簧刚度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3-44页
        3.3.6 工作缸与活塞之间的缝隙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4-45页
    3.4 电磁阀可控节流孔面积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四章 四轮路面随机激励模型的建立第49-63页
    4.1 路面模型第49-54页
        4.1.1 1/4 车辆动力学模型第49-50页
        4.1.2 路面模型第50-54页
    4.2 路面相干分析第54-56页
        4.2.1 相干函数定义第54页
        4.2.2 路面的相干函数第54-56页
    4.3 空间四轮路面时域模型的建立第56-58页
        4.3.1 路面对四轮汽车的时间功率谱密度表示第56-58页
    4.4 路面随机激励时域算法第58-59页
        4.4.1 四轮相关路面随机激励时域的实现算法第58页
        4.4.2 空间四轮相关路面随机激励时域仿真结果第58-59页
    4.5 悬架系统的阻尼匹配研究第59-62页
        4.5.1 悬架系统的阻尼匹配第59-61页
        4.5.2 悬架系统阻尼匹配仿真分析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控制器设计第63-83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半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第63-67页
        5.2.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第63-64页
        5.2.2 模糊控制特点第64页
        5.2.3 模糊控制原理第64-67页
    5.3 PID控制策略第67-72页
        5.3.1 PID控制基本原理第68-69页
        5.3.2 PID控制器的设计第69-71页
        5.3.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第71-72页
    5.4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策略第72-78页
        5.4.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基本原理第72-73页
        5.4.2 自适应—模糊—PID的控制器设计第73-78页
    5.5 半主动悬架模型参考“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仿真分析第78-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道路因素的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聚合物集成光波导的MZI传感芯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