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交通事故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22页 |
2.1 交通事故的性质 | 第16-17页 |
2.1.1 交通事故的突发性 | 第16页 |
2.1.2 交通事故的随机性 | 第16-17页 |
2.1.3 交通事故的频发性 | 第17页 |
2.1.4 交通事故的社会性 | 第17页 |
2.1.5 交通事故的不可复制性 | 第17页 |
2.2 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2.2.1 宏观因素 | 第17-18页 |
2.2.2 微观因素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22-36页 |
3.1 道路几何线形 | 第22-25页 |
3.1.1 直线 | 第22-23页 |
3.1.2 平曲线半径 | 第23-24页 |
3.1.3 曲线长度 | 第24页 |
3.1.4 曲线转角 | 第24-25页 |
3.2 纵断面 | 第25-27页 |
3.2.1 纵坡坡度 | 第25-26页 |
3.2.2 纵坡长度 | 第26页 |
3.2.3 竖曲线 | 第26-27页 |
3.3 平纵线形组合 | 第27-29页 |
3.4 横断面 | 第29-31页 |
3.4.1 中央分隔带 | 第29页 |
3.4.2 行车道宽度 | 第29-30页 |
3.4.3 路肩 | 第30页 |
3.4.4 超高和横坡 | 第30-31页 |
3.4.5 视距 | 第31页 |
3.5 路面状况 | 第31-33页 |
3.5.1 路面的平整度 | 第31页 |
3.5.2 路面破损情况 | 第31-32页 |
3.5.3 路面抗滑性能 | 第32-33页 |
3.6 交通安全设施 | 第33-35页 |
3.6.1 安全护栏 | 第33页 |
3.6.2 交通标志标线 | 第33-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36-44页 |
4.1 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6-37页 |
4.1.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4.2 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 | 第38-41页 |
4.2.1 同级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的确定 | 第38-39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9-40页 |
4.2.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40页 |
4.2.4 层次排序 | 第40-41页 |
4.3 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 第41-42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1页 |
4.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4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209国道山西省境内某路段交通安全研究 | 第44-58页 |
5.1 事故路段概况 | 第44-50页 |
5.1.1 路况概述 | 第44-45页 |
5.1.2 路段安全状况 | 第45-50页 |
5.2 安全评价分析 | 第50-55页 |
5.2.1 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第50-52页 |
5.2.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第52-54页 |
5.2.3 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第54-55页 |
5.3 建议措施 | 第55-57页 |
5.3.1 线形改善措施 | 第55页 |
5.3.2 纵断面改善措施 | 第55-56页 |
5.3.3 路面状况改善措施 | 第56页 |
5.3.4 交通安全设施改善措施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