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第11-2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紫花苜蓿根颈与根颈芽的概念 | 第12-16页 |
2.1 crown与crown bud的概念 | 第12-14页 |
2.2 紫花苜蓿中crown和crown bud的含义 | 第14-16页 |
3 紫花苜蓿根颈芽的发生发育特性研究 | 第16-19页 |
3.1 紫花苜蓿根颈与根颈芽的发生过程 | 第16-17页 |
3.2 紫花苜蓿新枝发育进程和根颈芽生长的关系 | 第17页 |
3.3 紫花苜蓿根颈芽的植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3.4 紫花苜蓿再生芽对草产量贡献的异质性 | 第18-19页 |
4 植物芽休眠与萌发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4.1 芽休眠的概念与类型 | 第19-20页 |
4.2 芽休眠发生与解除的生物学机制 | 第20-23页 |
4.2.1 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芽休眠发生的关系 | 第20-21页 |
4.2.2 抗氧化代谢对芽休眠的调控 | 第21页 |
4.2.3 糖和激素对芽休眠的调控 | 第21-22页 |
4.2.4 芽休眠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22-23页 |
5 植物的休眠与紫花苜蓿秋眠性 | 第23页 |
6 休眠对紫花苜蓿越冬抗寒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7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5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紫花苜蓿根颈芽的预形成特性及芽结构变化 | 第2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1.1 材料 | 第27页 |
1.2 试验地概况与种植管理 | 第27-28页 |
1.2.1 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1.2.2 种植管理 | 第28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1.3.1 根颈芽结构观察 | 第28页 |
1.3.2 根颈芽出土前后预生长节数观测 | 第28-29页 |
1.3.3 新枝现蕾期地下不同节位根颈芽的生长特性比较 | 第29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1 根颈芽的类型划分和结构组成 | 第29-32页 |
2.2 紫花苜蓿根颈芽萌发出土前预生长节数的变化 | 第32-34页 |
2.3 新枝现蕾期地下不同节位根颈芽的生长特性比较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41页 |
3.1 紫花苜蓿根颈芽的属性及其芽态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35-36页 |
3.2 紫花苜蓿根颈芽的预发生程度 | 第36-37页 |
3.3 紫花苜蓿根颈芽预发生时间和发育持续时间的判断 | 第37-39页 |
3.4 紫花苜蓿根颈芽预发生的生长适应性意义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紫花苜蓿叶元和叶序发生与根颈芽发育成枝过程 | 第41-61页 |
第一节 紫花苜蓿根颈芽发育成枝过程中叶元的发生模式研究 | 第4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1.1 材料 | 第42页 |
1.2 试验地概况及种植管理 | 第4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2.1 叶元的发生模式 | 第42-44页 |
2.2 根颈芽发育进程中叶元的变化特征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9页 |
3.1 紫花苜蓿叶元发育过程中叶片与腋芽原基的发生 | 第45-46页 |
3.2 紫花苜蓿叶元发生模式的意义 | 第46-48页 |
3.3 从叶元水平对紫花苜蓿根颈芽预生长程度的细分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紫花苜蓿叶序的发生及其与叶元发育的同步性关系 | 第49-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1.1 材料 | 第49页 |
1.2 种植管理 | 第4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2.1 紫花苜蓿的叶序类型及其发生特征 | 第49-50页 |
2.2 紫花苜蓿根颈芽发育进程中叶序的变化规律 | 第50页 |
2.3 根颈芽发育过程中叶元与叶序发育的同步性关系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3.1 紫花苜蓿叶序的转变及 137°分歧角的生物学意义 | 第52-53页 |
3.2 紫花苜蓿叶序与叶元的同步性发生原理 | 第53-54页 |
第三节 返青期紫花苜蓿根颈芽发育的异质性及成因分析 | 第54-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1.1 材料 | 第54页 |
1.2 种植管理 | 第54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2.1 地下不同位点根颈芽的发生时间与生长势对比 | 第54-55页 |
2.2 深芽和浅芽叶元的发育特征比较 | 第55-56页 |
2.3 深芽和浅芽叶序的发育特征比较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3.1 越冬期紫花苜蓿根颈芽的异质性 | 第57-59页 |
3.2 紫花苜蓿根颈芽异质性的形成原因及其种群生长适应性意义 | 第59页 |
3.3 紫花苜蓿螺旋状叶序的旋转特征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紫花苜蓿根颈枝营养生长及其时相转变 | 第61-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1.1 材料 | 第61页 |
1.2 种植管理 | 第6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1-64页 |
1.3.1 紫花苜蓿根颈芽成枝过程中芽端叶元和叶序的发育过程观察 | 第62页 |
1.3.2 紫花苜蓿根颈枝维管束的发育过程观察 | 第62页 |
1.3.3 紫花苜蓿根颈枝不同节位叶片特征和节间长的变化 | 第62页 |
1.3.4 紫花苜蓿根颈枝不同节位发育性状特征的聚类分析 | 第62-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2.1 紫花苜蓿根颈芽成枝过程中芽端叶元和叶序的发育变化 | 第64页 |
2.2 紫花苜蓿根颈枝维管束的发育变化 | 第64-67页 |
2.2.1 芽出土前 | 第64-65页 |
2.2.2 芽出土后 | 第65-67页 |
2.3 紫花苜蓿根颈枝不同节位叶片特征和节间长的变化 | 第67-69页 |
2.4 紫花苜蓿根颈枝不同节位发育性状特征的聚类分析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2页 |
3.1 叶片在紫花苜蓿茎秆发育进程中的作用 | 第70页 |
3.2 紫花苜蓿营养生长时相的转变及其栽培学意义 | 第70-72页 |
第五章 自然越冬过程中紫花苜蓿根颈芽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72-112页 |
第一节 越冬期紫花苜蓿根颈芽地下生长动态观测与休眠态判断 | 第72-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1.1 材料 | 第73页 |
1.2 种植管理 | 第73-74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74页 |
1.3.1 地下芽形态发育跟踪观察 | 第74页 |
1.3.2 越冬期苜蓿地下芽形态解剖观察材料取样 | 第74页 |
1.3.3 越冬期苜蓿根颈芽中淀粉和蛋白质的染色方法 | 第74页 |
1.3.4 越冬期休眠进程判断 | 第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2.1 自然越冬过程中苜蓿根颈芽在地下生长发育的形态变化 | 第74-77页 |
2.2 越冬期苜蓿根颈芽在地下生长发育的微观形态变化 | 第77-78页 |
2.3 越冬期苜蓿根颈芽休眠态的确定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83页 |
3.1 苜蓿根颈芽的休眠及其进程判定 | 第79-81页 |
3.2 苜蓿休眠与秋眠性的关系 | 第81页 |
3.3 越冬期根颈芽内淀粉和蛋白质的变化动态及其抗寒适应性意义 | 第81-83页 |
第二节 苜蓿根颈芽休眠期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越冬抗寒适应机制 | 第83-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1.1 材料 | 第83页 |
1.2 试验地概况及种植管理 | 第83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83-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2.1 低秋眠级品种WL168越冬期根颈芽在不同休眠阶段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85-90页 |
2.1.1 生理休眠前期(秋末)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85页 |
2.1.2 生理休眠期(初冬)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85-86页 |
2.1.3 生态休眠期(深冬)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86页 |
2.1.4 休眠解除后(早春)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86-90页 |
2.2 高秋眠级品种甘农5号越冬期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90-93页 |
2.2.1 秋末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90-91页 |
2.2.2 初冬期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91页 |
2.2.3 深冬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91-92页 |
2.2.4 早春根颈芽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92-93页 |
3 讨论 | 第93-98页 |
3.1 越冬过程中苜蓿根颈芽幼叶细胞超微结构对自然低温的适应 | 第93-94页 |
3.2 苜蓿根颈芽自然越冬过程中抗寒性的变化 | 第94-96页 |
3.2.1 低秋眠级品种WL168根颈芽越冬过程中抗寒性的变化 | 第94-95页 |
3.2.2 高秋眠级品种甘农5号根颈芽越冬过程中抗寒性的变化 | 第95-96页 |
3.3 苜蓿根颈芽休眠发生及其提高植株越冬抗寒力的细胞学机制 | 第96-97页 |
3.4 褐芽和白芽对冬季低温的适应性差异 | 第97-98页 |
第三节 越冬期紫花苜蓿根颈芽休眠抗寒的生理机制 | 第98-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1.1 材料 | 第98页 |
1.2 试验地概况及种植管理 | 第98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98-100页 |
1.3.1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98-99页 |
1.3.2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 第99页 |
1.3.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99-100页 |
1.4 统计方法 | 第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2.1 越冬期紫花苜蓿根颈芽内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0-105页 |
2.1.1 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0-102页 |
2.1.2 P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2.1.3 CAT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2.1.4 APX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2.2 越冬期紫花苜蓿根颈芽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105-106页 |
2.2.1 可溶性糖的变化 | 第105-106页 |
2.2.2 脯氨酸的变化 | 第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12页 |
3.1 紫花苜蓿根颈芽越冬抗寒的生理机理 | 第106-107页 |
3.2 芽休眠对紫花苜蓿越冬抗寒适应能力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3.3 紫花苜蓿根颈芽休眠越冬的抗寒适应机制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12-117页 |
1.讨论 | 第112-114页 |
1.1 紫花苜蓿根颈芽的类型与生长特性 | 第112-113页 |
1.2 秋眠性苜蓿根颈芽通过生理休眠提高越冬抗寒力的机制 | 第113页 |
1.3 叶元和叶序在根颈芽发育成枝规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第113-114页 |
2 结论 | 第114-115页 |
3 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
导师简介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