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30页 |
1.1 选题来源、背景与意义 | 第13-18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24-2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30-4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0-32页 |
2.1.1 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 第30-31页 |
2.1.2 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协作机制 | 第31-32页 |
2.1.3 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 | 第32页 |
2.2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重要性 | 第32-36页 |
2.2.1 推进长株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32-34页 |
2.2.2 开展湘江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现实需要 | 第34-35页 |
2.2.3 完善水污染跨区域公共管理改革的内生需求 | 第35-36页 |
2.3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36-43页 |
2.3.1 利益共容理论 | 第36-37页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7-40页 |
2.3.3 行为博弈理论 | 第40-41页 |
2.3.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41-43页 |
第3章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框架分析 | 第43-67页 |
3.1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的基本类型 | 第43-48页 |
3.1.1 互补型市级政府协作 | 第44页 |
3.1.2 共建型市级政府协作 | 第44-45页 |
3.1.3 分配型市级政府协作 | 第45-47页 |
3.1.4 补偿型市级政府协作 | 第47-48页 |
3.2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要素构成 | 第48-60页 |
3.2.1 组织架构要素 | 第49-52页 |
3.2.2 政策法规要素 | 第52-54页 |
3.2.3 资源保障要素 | 第54-56页 |
3.2.4 运行操作要素 | 第56-58页 |
3.2.5 行政问责要素 | 第58-60页 |
3.3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运作方式 | 第60-67页 |
3.3.1 上级政府介入式的政府协作 | 第61-62页 |
3.3.2 突发事件应急式的政府协作 | 第62-64页 |
3.3.3 事后处理应对式的政府协作 | 第64-67页 |
第4章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67-88页 |
4.1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67-76页 |
4.1.1 初步建设阶段 | 第68-70页 |
4.1.2 不断健全阶段 | 第70-74页 |
4.1.3 规范成熟阶段 | 第74-76页 |
4.2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6-82页 |
4.2.1 协调组织机制权威不足 | 第76-77页 |
4.2.2 信息互通机制壁垒重重 | 第77-78页 |
4.2.3 监测执法机制各自为战 | 第78-79页 |
4.2.4 利益协调机制流于形式 | 第79-80页 |
4.2.5 责任追究机制难以落实 | 第80-82页 |
4.3 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82-88页 |
4.3.1 治理主体的利益特殊性 | 第82-83页 |
4.3.2 行政区域的条块分割性 | 第83-85页 |
4.3.3 制度环境的局部缺失性 | 第85-86页 |
4.3.4 协作平台的松散乏力性 | 第86-88页 |
第5章 国内外河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政府协作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88-120页 |
5.1 国内河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政府协作机制的典型范例 | 第88-99页 |
5.1.1 清江——政府主导下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 第88-91页 |
5.1.2 淮河——多层博弈下的治理主体利益协作机制 | 第91-96页 |
5.1.3 珠江——多元手段治理下的政府合作协调机制 | 第96-99页 |
5.2 国外河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政府协作机制的典型范例 | 第99-109页 |
5.2.1 罗纳河——行政区域分层治理机制 | 第99-103页 |
5.2.2 萨斯奎哈纳河——流域一体化治理机制 | 第103-106页 |
5.2.3 淀川河——多部门共同治理机制 | 第106-109页 |
5.3 国内外河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政府协作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 第109-120页 |
5.3.1 建立符合流域特征的治理机构 | 第109-113页 |
5.3.2 完善有效的资金技术保障投入 | 第113-115页 |
5.3.3 注重流域综合治理的公众参与 | 第115-117页 |
5.3.4 健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 | 第117-120页 |
第6章 完善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的对策探讨 | 第120-137页 |
6.1 完善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市级政府协作的组织会商机制 | 第120-123页 |
6.1.1 强化政府协作价值认同 | 第120-121页 |
6.1.2 完善政府协作组织机构 | 第121-122页 |
6.1.3 加强污染治理会商决策 | 第122-123页 |
6.2 完善湘江流域市级政府协作信息共享机制 | 第123-125页 |
6.2.1 实行流域水质全网通告制度 | 第124页 |
6.2.2 实行污染事故信息通报制度 | 第124-125页 |
6.2.3 推行环境影响信息报告制度 | 第125页 |
6.3 完善湘江水环境市级政府联合执法机制 | 第125-128页 |
6.3.1 加强交界区域联合监测 | 第126页 |
6.3.2 增强区域保护联合执法 | 第126-127页 |
6.3.3 提升协作平台工作效力 | 第127-128页 |
6.4 完善湘江流域市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128-131页 |
6.4.1 界定区域政府间的损益关系 | 第128-129页 |
6.4.2 确定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 | 第129-130页 |
6.4.3 明确补偿标准与补偿方式 | 第130-131页 |
6.5 完善湘江流域市级政府协作的资源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 | 第131-133页 |
6.5.1 完善区域政府投资机制 | 第131-132页 |
6.5.2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第132页 |
6.5.3 加大协作治理技术投入 | 第132-133页 |
6.6 完善湘江流域市级政府污染治理责任追究机制 | 第133-137页 |
6.6.1 健全治理区域政绩考核机制 | 第134页 |
6.6.2 完善治理区域主体问责机制 | 第134-135页 |
6.6.3 建立区域失责惩罚赔偿机制 | 第135-13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附件 1 | 第139-144页 |
附件 2 | 第144-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