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基于“5W”模式的网络文学传播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1页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来源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9-10页
        1.2.1 研究思路第9页
        1.2.2 研究框架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页
    1.4 创新点第10-11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评述第11-18页
    2.1 网络文学的概念定义第11-12页
    2.2 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评述第12-18页
        2.2.1 国外的研究状况第12-13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8页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特征和“5W”传播模式第18-37页
    3.1 网络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第18-21页
        3.1.1 网络文学的本质第18-19页
        3.1.2 网络文学的特征第19-21页
    3.2 “5W”模式与网络文学的传播分析第21-37页
        3.2.1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第21-22页
        3.2.2 网络文学的传播者分析第22-25页
        3.2.3 网络文学的传播内容分析第25-28页
        3.2.4 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分析第28-31页
        3.2.5 网络文学的受众分析第31-33页
        3.2.6 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分析第33-37页
第四章 网络文学传播的现状与优化第37-44页
    4.1 网络文学传播的现状第37-40页
        4.1.1 传播者随着传播过程而转移,传播的价值理念多样化第37页
        4.1.2 传播内容多元化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同类型作品同质化严重第37-38页
        4.1.3 传播渠道多方面拓展,网络媒介导致著作权保护困难第38-39页
        4.1.4 读者受众沉迷于片面的阅读快感,影响学习生活第39页
        4.1.5 传播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显著,引起盲目追捧第39-40页
    4.2 网络文学传播的优化第40-44页
        4.2.1 传播者应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高尚的道德观第40-41页
        4.2.2 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第41-42页
        4.2.3 在传播渠道做好“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低俗作品的传播第42页
        4.2.4 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引导读者阅读第42-43页
        4.2.5 引导正面的传播效果,减少网络文学的负面影响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叙事研究
下一篇:广西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与依赖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