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上海市大气亚微米级颗粒物(PM1)污染特征与霾污染形成机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1 大气气溶胶第15-20页
        1.1.1 大气气溶胶基本概念、来源与影响第15-16页
        1.1.2 气溶胶的基本特征第16-18页
        1.1.3 气溶胶研究的挑战和全球热点问题第18-20页
    1.2 大气中亚微米级颗粒物(PM_1)的化学组成第20-26页
        1.2.1 全球PM_1组成分布第20-21页
        1.2.2 我国部分地区亚微米级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研究现状第21-24页
        1.2.3 PM_1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日变化第24-26页
    1.3 霾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第26-29页
        1.3.1 霾的研究背景及其影响第26页
        1.3.2 霾污染形成机制研究第26-28页
        1.3.3 特殊污染事件: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颗粒物污染第28-29页
    1.4 在线气溶胶及气体组分监测分析系统(MARGA)仪器的优势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第29-32页
    1.5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2-33页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研究方法第34-49页
    2.1 采样点设置及基本情况第34-35页
    2.2 实验仪器第35-44页
        2.2.1 在线气溶胶及气体组分监测分析系统(MARGA)第35-37页
        2.2.2 宽范围离子谱仪(WPS~(TM)1000XP)第37-40页
        2.2.3 高灵敏度大气积分浊度仪(Integrating Nephelometer)第40-41页
        2.2.4 颗粒物及气体分析仪器第41-42页
        2.2.5 气象站第42页
        2.2.6 仪器标定及数据质量保证第42-44页
    2.3 研究方法第44-49页
        2.3.1 ISORROPLA Ⅱ:K~+-Ca~(2+)-Mg~(2+)-NH_4~+-Na~+-SO_4~(2-)-NO_3~--Cl~--H_2O气溶胶系统的热力学平衡模型第44-46页
        2.3.2 后推气流轨迹模拟第46-48页
        2.3.3 后推气流轨迹模拟聚类分析第48页
        2.3.4 PSCF来源识别方法第48-49页
第三章 上海市PM_1中水溶性离子及相关气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第49-70页
    3.1 上海市PM_1、水溶性离子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第49-52页
    3.2 全年PM_1、水溶性离子及气态污染物PSCF来源解析第52-54页
    3.3 季节变化及气团来源聚类分析第54-65页
        3.3.1 PM_1中可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第54-57页
        3.3.2 PM_1中和程度(RC/A)的季节变化第57-59页
        3.3.3 各季节后推气团的聚类分析第59-65页
    3.4 PM_1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日变化第65-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对PM_1中二次无机离子生成与演化过程的影响第70-80页
    4.1 温度与相对湿度对SO_4~(2-)生成与演化的影响第70-74页
    4.2 温度与相对湿度对NH_4NO_3及NH_4Cl气粒分配的影响第74-79页
        4.2.1 PM_1中NO_3~-与Cl~-的存在形式第75-77页
        4.2.2 相对湿度和温度对HNO_3-NO_3~-,HCl-Cl~-气粒分配平衡系统的影响第77-79页
    4.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PM_1中半挥发性组分气粒分配过程对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第80-89页
    5.1 PM_1、TWSI浓度与能见度的关系第80-83页
    5.2 半挥发性无机成分(NH_4NO_3、NH_4Cl)气粒分配日变化第83-84页
    5.3 NH_4NO_3及气溶胶含水量变化对光学特性的影响第84-87页
    5.4 消光系数与PM_1主要成分的逐步多元线性拟合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典型污染事件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第89-111页
    6.1 2013年1月全国大范围大气重污染期间上海大气PM_1的污染特征与霾污染形成机制第89-98页
        6.1.1 2013年1月份大气环流背景第90-91页
        6.1.2 空气污染总体特征分析第91-92页
        6.1.3 污染事件分析第92-97页
        6.1.4 气溶胶含水量对二次转化的影响第97-98页
    6.2 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大气重污染期间上海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第98-104页
        6.2.1 2013年12月大气环流及天气背景分析第98-99页
        6.2.2 空气污染整体特征分析第99页
        6.2.3 灰霾形成过程及污染特征分析第99-104页
    6.3 2013年与2014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第104-109页
        6.3.1 2013年及2014年除夕华东地区AOD(550nm)情况第104页
        6.3.2 燃放期间的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对比第104-108页
        6.3.3 2014年春节期间颗粒物散射系数变化第108-109页
    6.4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7.1 主要结论第111-114页
    7.2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8-139页
感谢基金支持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路径和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下一篇:基于移动端的听评课APP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