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现状评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的现实考量与规范依据 | 第13-20页 |
2.1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的现实考量 | 第13-16页 |
2.2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的规范依据 | 第16-18页 |
2.3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认定标准 | 第18-20页 |
第3章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的理论探讨 | 第20-25页 |
3.1 行政复议的性质 | 第20-22页 |
3.2 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 | 第22-24页 |
3.3 行政复议维持决定与原行政行为的关系 | 第24-25页 |
第4章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的实践困境 | 第25-31页 |
4.1 行政复议机关方面 | 第25-28页 |
4.1.1 应诉压力加大 | 第25-26页 |
4.1.2 可能不作为或乱作为 | 第26-27页 |
4.1.3 审查标准与法院趋同 | 第27-28页 |
4.2 司法审判方面 | 第28-31页 |
4.2.1 界定标准不全面 | 第28页 |
4.2.2 审查重点不明确 | 第28-29页 |
4.2.3 级别管辖有冲突 | 第29页 |
4.2.4 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 | 第29-30页 |
4.2.5 起诉期限衔接不畅 | 第30页 |
4.2.6 裁判方式不完善 | 第30-31页 |
第5章 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1-38页 |
5.1 完善行政复议相关制度 | 第31-32页 |
5.1.1 增加办案人员,积极应诉 | 第31页 |
5.1.2 建立行政复议监督问责机制 | 第31-32页 |
5.1.3 建立适用自身的审查标准 | 第32页 |
5.2 出台配套司法解释 | 第32-38页 |
5.3.1 完善复议维持行为与改变行为的界定标准 | 第32-33页 |
5.3.2 统一审查原行政行为与复议行为的合法性 | 第33-34页 |
5.3.3 统一以复议机关的级别来确定法院管辖 | 第34-35页 |
5.3.4 合理配置原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的举证责任 | 第35页 |
5.3.5 适用经过复议后的15日起诉期限 | 第35-36页 |
5.3.6 区别适用裁判方式 | 第36-3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8-40页 |
6.1 结论 | 第38-39页 |
6.2 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