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连铸直轧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感应加热基础理论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3 电磁场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集肤效应和集肤深度 | 第19-20页 |
2.3.2 邻近效应和圆环效应 | 第20-21页 |
2.3.3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1-22页 |
2.4 温度场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4.1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 第22-24页 |
2.4.2 温度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分析 | 第24-25页 |
2.5 感应加热有限元法分析简介 | 第25-28页 |
2.5.1 ANSYS应用简介 | 第26页 |
2.5.2 APDL语言简介 | 第26页 |
2.5.3 ANSYS有限元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26-27页 |
2.5.4 ANSYS电磁场分析 | 第27页 |
2.5.5 ANSYS热分析 | 第27-28页 |
2.5.6 ANSYS耦合场分析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板坯感应加热有限元模拟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板坯感应加热关键技术处理 | 第29-35页 |
3.2.1 几何模型 | 第29页 |
3.2.2 物理环境的建立和多场耦合 | 第29-30页 |
3.2.3 材料参数 | 第30-32页 |
3.2.4 单元类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设定 | 第32-34页 |
3.2.5 板坯加热结果 | 第34-35页 |
3.3 工艺参数对感应加热的影响 | 第35-43页 |
3.3.1 圆线圈和方线圈感应加热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3.3.2 不同电流对感应加热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3 不同频率对感应加热的影响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感应加热实验研究 | 第44-50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4-46页 |
4.2.1 测温设备 | 第44-45页 |
4.2.2 感应加热设备 | 第45-46页 |
4.3 实验目的 | 第46页 |
4.4 实验方案 | 第46-47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板坯直轧感应加热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50-71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板坯初始温度场 | 第50-52页 |
5.2.1 初始条件及假设 | 第50页 |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5.3 板坯运动的实现 | 第52-54页 |
5.4 VB对ANSYS二次开发调用 | 第54-55页 |
5.5 纵向磁通感应加热模拟 | 第55-61页 |
5.5.1 纵向磁通感应加热特点 | 第55页 |
5.5.2 建模及分析过程 | 第55-56页 |
5.5.3 板坯补热截面关键点温度分析 | 第56-57页 |
5.5.4 截面及路径温度分析 | 第57-61页 |
5.6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模拟 | 第61-70页 |
5.6.1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特点 | 第61页 |
5.6.2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模型 | 第61-62页 |
5.6.3 线圈与板坯表面间隙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62-64页 |
5.6.4 线圈与板坯之间水平位置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5.6.5 横向磁通感应补热及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