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2.1 后压浆技术国外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后压浆技术国内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武汉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 第18-23页 |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2 地基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2.2.1 地质构造概况 | 第19-20页 |
2.2.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0页 |
2.2.3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21-22页 |
2.3.1 工程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 第21页 |
2.3.2 地基均匀性评价 | 第21页 |
2.3.3 成桩可行性评价 | 第21-22页 |
2.3.4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地基工程问题评价 | 第22页 |
2.3.5 工程环境评价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作用机理 | 第23-37页 |
3.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 第23-28页 |
3.2 钻孔灌注桩技术的缺陷与不足 | 第28-29页 |
3.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作用与优点 | 第29-31页 |
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工程地质适用范围和领域应用范围 | 第31-32页 |
3.4.1 工程地质适用范围 | 第31页 |
3.4.2 工程建筑应用范围 | 第31-32页 |
3.5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作用机理 | 第32-36页 |
3.5.1 物理作用机理 | 第33-34页 |
3.5.2 化学作用机理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设计 | 第37-48页 |
4.1 后压浆技术工艺流程 | 第37-42页 |
4.1.1 后压浆施工机具以及人员组织 | 第37-39页 |
4.1.2 后压浆技术施工工艺 | 第39-42页 |
4.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设计理论 | 第42-43页 |
4.3 注浆参数的确定 | 第43-47页 |
4.3.1 注浆料 | 第43-44页 |
4.3.2 注浆时间 | 第44页 |
4.3.3 注浆压力的确定 | 第44-46页 |
4.3.4 注浆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5 浆液水灰比的确定 | 第47页 |
4.4 后压浆技术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工程应用 | 第48-6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8页 |
5.2 工程地质条件与桩基础评价 | 第48-52页 |
5.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8-51页 |
5.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第51页 |
5.2.3 桩基础评价 | 第51-52页 |
5.3 本工程设计要求与应用的参数 | 第52-53页 |
5.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试桩检测 | 第53-55页 |
5.5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5.5.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检测结果 | 第56页 |
5.5.2 后压浆检测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课题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课题建议与展望 | 第60-62页 |
6.2.1 课题建议 | 第60-61页 |
6.2.2 课题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