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全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现状 | 第9页 |
1.1.2 探索面向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第9-10页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1 城镇化、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10-11页 |
1.2.2 慢城与慢城理论发展模式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各国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各国实践案例分析 | 第13-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 | 第19-27页 |
2.1 世界城镇化大环境 | 第19-20页 |
2.1.1 世界城镇化阶段 | 第19页 |
2.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比较 | 第19-20页 |
2.2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 第20-25页 |
2.2.1 我国古代城镇化发展 | 第20页 |
2.2.2 我国近代城镇化发展 | 第20-21页 |
2.2.3 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 | 第21-25页 |
2.3 中国城镇化的成就与问题 | 第25-26页 |
2.3.1 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成就 | 第25页 |
2.3.2 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慢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 第27-35页 |
3.1 慢城理论相关学说与国家政策保障 | 第27-28页 |
3.1.1 相关学说介绍 | 第27-28页 |
3.1.2 国家相关政策支撑 | 第28页 |
3.2 慢城理论的优越性研究 | 第28-32页 |
3.2.1 慢城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 第28-29页 |
3.2.2 慢城理论中文脉传承与保护的实践意义 | 第29-30页 |
3.2.3 慢城理论重塑城市个性 | 第30-31页 |
3.2.4 慢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方式 | 第31页 |
3.2.5 慢城理论与“逆全球化” | 第31-32页 |
3.3 慢城理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供理论补充 | 第32-34页 |
3.3.1 慢城理论适于我国城镇化现状的落脚点 | 第32页 |
3.3.2 慢城理论为新型城镇化理论拓宽外延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慢城理论指导下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 第35-45页 |
4.1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 第35-37页 |
4.2 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 第37-39页 |
4.2.1 旅游产业 | 第37-38页 |
4.2.2 传统、有机食品业 | 第38-39页 |
4.2.3 新型绿色产业 | 第39页 |
4.3 城镇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 第39-42页 |
4.3.1 慢行系统初探 | 第39-40页 |
4.3.2 生态慢道构建 | 第40-42页 |
4.4 城镇居住环境规划研究 | 第42-43页 |
4.4.1 商业快区与居住慢区 | 第42-43页 |
4.4.2“快城市”内的“慢城区”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实例研判——关于高邑县城基于慢城理念的新型城镇建设发展构想 | 第45-50页 |
5.1 发展现状和条件分析 | 第45-47页 |
5.1.1 发展现状 | 第45页 |
5.1.2 条件分析——优势与劣势 | 第45-47页 |
5.2 新型发展理念的“慢”构想 | 第47-50页 |
5.2.1 生态环境 | 第47-48页 |
5.2.2 产业发展 | 第48-49页 |
5.2.3 人居环境 | 第49-50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