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适老性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3.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 | 第14页 |
1.3.2 适老性设计 | 第14-15页 |
1.3.3 优化设计 | 第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基础研究 | 第18-28页 |
2.1 邻里中心的起源与在新加坡的发展 | 第18-20页 |
2.1.1 邻里中心的起源 | 第18页 |
2.1.2 邻里中心在新加坡的发展 | 第18-20页 |
2.1.3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特征 | 第20页 |
2.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概况 | 第20-25页 |
2.2.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简介 | 第20-23页 |
2.2.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发展 | 第23-25页 |
2.3 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 第25-28页 |
2.3.1 优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2.3.2 优化设计的原则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适老性设计研究 | 第28-36页 |
3.1 社会人口老龄化 | 第28-29页 |
3.1.1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 | 第28页 |
3.1.2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28-29页 |
3.1.3 老龄化引起的问题增加 | 第29页 |
3.2 老年人特征及需求分析 | 第29-33页 |
3.2.1 老年人生理特征 | 第30-32页 |
3.2.2 老年人心理特征 | 第32页 |
3.2.3 老年人在住区商业场所的行为分析 | 第32-33页 |
3.2.4 老年人在外部公共空间的行为分析 | 第33页 |
3.3 适老性设计原则 | 第33-36页 |
3.3.1 使用的安全性 | 第34页 |
3.3.2 全流程的自立性 | 第34页 |
3.3.3 建筑的适用性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当前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适老性存在的问题 | 第36-43页 |
4.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现状 | 第36-37页 |
4.1.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数量和分布 | 第36-37页 |
4.1.2 调研邻里中心的总体特点 | 第37页 |
4.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4.2.1 建筑内老年人功能需求的缺失问题 | 第37-39页 |
4.2.2 建筑内外部交通流线组织的不合理 | 第39-40页 |
4.2.3 邻里中心室外环境的老化 | 第40-41页 |
4.2.4 建筑室内外细节适老性的不足 | 第41-42页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适老性优化设计策略 | 第43-64页 |
5.1 功能的适老性优化 | 第43-49页 |
5.1.1 老年人对邻里中心基本功能的需求 | 第43-44页 |
5.1.2 已有功能在建筑改造中的适老性优化 | 第44-47页 |
5.1.3 新添加功能在建筑布置中的设计 | 第47-49页 |
5.1.4 留有再次改造的余地 | 第49页 |
5.2 交通空间的适老性对策 | 第49-53页 |
5.2.1 外部人行、车行流线优化 | 第50-51页 |
5.2.2 室内交通空间形式优化 | 第51-53页 |
5.2.3 交通指示标志适老性设计 | 第53页 |
5.3 室内的适老性营造 | 第53-57页 |
5.3.1 空间的易理解 | 第53-55页 |
5.3.2 空间氛围的温馨化改造 | 第55-57页 |
5.3.3 室内物理环境的舒适性改造 | 第57页 |
5.4 外部空间的适老性整治 | 第57-60页 |
5.4.1 景观空间 | 第58页 |
5.4.2 健身活动区 | 第58-59页 |
5.4.3 交流活动区 | 第59页 |
5.4.4 休息区 | 第59-60页 |
5.5 建筑内外部细节的适老性优化 | 第60-64页 |
5.5.1 建筑细部改造 | 第60-62页 |
5.5.2 材质的选择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案例研究—新城邻里中心改造设计 | 第64-72页 |
6.1 新城邻里中心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4-67页 |
6.1.1 新城邻里中心简介 | 第64页 |
6.1.2 新城邻里中心现状问题 | 第64-67页 |
6.2 新城邻里中心优化设计 | 第67-71页 |
6.2.1 建筑功能优化 | 第67-68页 |
6.2.2 内外交通流线优化 | 第68-69页 |
6.2.3 室内外环境优化 | 第69-70页 |
6.2.4 建筑细部及其他优化 | 第70-71页 |
6.3 案例设计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2-74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图表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