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阴阳整体论思想运用逍遥丸与归脾丸对阈下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11页 |
Abstract | 第11-20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21-23页 |
前言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24-46页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 | 第24-37页 |
一、阈下抑郁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二、阈下抑郁的流行病学 | 第25页 |
三、阈下抑郁的分类与表现 | 第25-27页 |
四、阈下抑郁的病因病机 | 第27-30页 |
五、阈下抑郁的测量工具 | 第30-31页 |
六、阈下抑郁的预后与现代治疗 | 第31-32页 |
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抑郁症不同症状之间的关系 | 第32-37页 |
第二节 中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 | 第37-46页 |
一、阈下抑郁的中医病名 | 第37-38页 |
二、情志抑郁的历代医家认识 | 第38-39页 |
三、精神与心理活动的中医理论基础—五脏藏神 | 第39-41页 |
四、理论依据与五脏相关,以心、肝、脾为主 | 第41-42页 |
五、阈下抑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第42-46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46-67页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一、受试者来源 | 第46页 |
二、筛选标准 | 第46-47页 |
三、分组设计 | 第47-48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48页 |
五、疗效指标 | 第48-49页 |
六、不良反应 | 第49-50页 |
七、质量控制 | 第50-51页 |
八、统计分析 | 第51页 |
九、创新点 | 第51-52页 |
十、技术路线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53-62页 |
一、基线资料 | 第53-56页 |
二、干预后结局 | 第56-61页 |
三、临床疗效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62-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