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及破除休眠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芍药种质资源与分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1 芍药野生种及分类 | 第11-12页 |
1.1.2 芍药栽培品种及分类 | 第12页 |
1.2 芍药属杂交育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组间杂交进展 | 第12-13页 |
1.2.2 组内杂交进展 | 第13-15页 |
1.3 芍药属种子休眠原因及破眠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种子休眠的概念 | 第15页 |
1.3.2 芍药属种子休眠原因 | 第15-16页 |
1.3.3 芍药属种子破眠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试验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芍药品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 第19-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1 芍药品种间杂交亲和性试验 | 第19-20页 |
2.2.2 杂交种子萌发生根试验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3.1 亲本的主要形态特征 | 第20-21页 |
2.3.2 杂交组合的设定 | 第21页 |
2.3.3 芍药品种间杂交试验结种率 | 第21-23页 |
2.3.4 杂交种子生根状况比较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芍药种子破除休眠方法的研究 | 第26-3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3.2.1 芍药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第26页 |
3.2.2 芍药种子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26-27页 |
3.2.3 解除下胚轴休眠试验 | 第27页 |
3.2.4 解除上胚轴休眠试验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3.3.1 芍药种子吸水率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3.3.2 芍药种子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3.3.3 GA_3处理对芍药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4 IAA处理对芍药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5 不同低温时间对芍药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6 GA_3与低温对芍药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4.1 结论 | 第38页 |
4.1.1 芍药不同品种杂交亲和性研究 | 第38页 |
4.1.2 芍药种子破眠技术的研究 | 第38页 |
4.2 讨论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图版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