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慢城理念引领下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更新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愿景第11页
        1.1.2 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第11-12页
        1.1.3 “慢城运动”在我国兴起第12-13页
    1.2 选题依据第13页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1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2 研究目的第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研究第17-27页
    2.1 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慢城及慢城理念第17页
        2.1.2 小城镇滨水空间第17-18页
    2.2 慢城理念内涵解读第18-20页
        2.2.1 慢城理念的内涵第18-19页
        2.2.2 慢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契合第19-20页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第20-24页
        2.3.1 意大利小镇奥维托第20-21页
        2.3.2 英国慢城勒德罗第21-22页
        2.3.3 德国赫尔斯布鲁克第22-23页
        2.3.4 韩国潭阳三支川村第23页
        2.3.5 中国高淳桠溪镇第23-24页
    2.4 慢城理念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小城镇滨水空间更新问题研究第27-33页
    3.1 滨水空间更新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第27-28页
        3.1.1 小城镇滨水空间的生态性第27页
        3.1.2 小城镇滨水空间的景观性第27-28页
        3.1.3 小城镇滨水空间的公共开放性第28页
        3.1.4 小城镇滨水空间的经济性第28页
    3.2 小城镇滨水空间建设现状第28-31页
        3.2.1 对景观营造重视不够第28-29页
        3.2.2 公共空间场所性弱第29-30页
        3.2.3 内部交通不连续第30页
        3.2.4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第30-31页
    3.3 慢城理念指导小城镇滨水空间更新实践的可行性第31-32页
        3.3.1 文化基础第31页
        3.3.2 空间基础第31页
        3.3.3 物质基础第31页
        3.3.4 政策基础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慢城理念与小城镇滨水空间更新的融合第33-48页
    4.1 基于慢城理念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更新思路第33-36页
        4.1.1 恢复滨水空间活力第33页
        4.1.2 重塑滨水空间肌理第33-34页
        4.1.3 延续传统景观风貌第34页
        4.1.4 营造人性化空间第34-35页
        4.1.5 构建城镇慢行网络第35-36页
    4.2 慢城理念指导小城镇滨水空间实施策略第36-47页
        4.2.1 滨水空间品质第36-40页
        4.2.2 滨水景观风貌第40-43页
        4.2.3 滨水绿道网络第43-45页
        4.2.4 历史文脉保护第45-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沂南县界湖镇滨水空间改造实践研究第48-64页
    5.1 项目背景第48-49页
    5.2 前期分析第49-52页
        5.2.1. 区域条件分析第49-50页
        5.2.2. 基地现状分析第50-52页
    5.3 更新理念及更新原则第52页
        5.3.1 整体理念——悠闲沂南,蓝绿印象第52页
        5.3.2 更新原则第52页
    5.4 慢城理念的设计回应第52-63页
        5.4.1 水环境整治第54-55页
        5.4.2 滨水绿道规划第55-57页
        5.4.3 景观要素更新第57-59页
        5.4.4 滨水空间营造第59-61页
        5.4.5 文脉保护第6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总结第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后记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研究--以W物流公司为例
下一篇: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农业银行石家庄B支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