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淡水硅藻的光适应策略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1 概述第11-12页
    2 硅藻水华的危害及成因第12-14页
        2.1 硅藻水华的危害第12页
        2.2 硅藻水华的成因第12-14页
    3 国内外硅藻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第14-16页
    4 河流与湖泊硅藻水华的防治方法第16-17页
    5 研究思路及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我国河流中硅藻的空间分布第19-29页
    1 前言第19-2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3页
        2.1 数据搜集第23页
        2.2 数据处理第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3.1 不同光环境中硅藻的分布情况第23-24页
        3.2 不同营养盐浓度下硅藻的分布情况第24-27页
    4 讨论第27-28页
        4.1 光照强度对硅藻分布的影响第27页
        4.2 营养盐浓度对硅藻分布的影响第27-28页
    5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硅藻的分离和鉴定第29-38页
    1 前言第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4页
        2.1 汉江和太湖流域概况第29-30页
        2.2 藻种分离和培养第30-33页
        2.3 试剂第33页
        2.4 仪器设备第33页
        2.5 方法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4 讨论第37-38页
第四章 分离自不同光环境的硅藻的光适应特性第38-61页
    1 前言第38-4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0-44页
        2.1 藻种培养第40页
        2.2 仪器设备第40页
        2.3 实验方法第40-42页
        2.4 比生长速率第42页
        2.5 叶绿素a浓度和叶绿体形态第42页
        2.6 叶绿素荧光参数第42-44页
        2.7 统计方法第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57页
        3.1 比生长速率第44-46页
        3.2 叶绿素a(Chla)浓度和叶绿体形态第46-51页
        3.3 叶绿素荧光参数第51-57页
    4 讨论第57-60页
        4.1 不同光强下低光适应种和高光适应种的生长特征第57-58页
        4.2 光强度对硅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58-60页
    5 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光照强度对硅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61-76页
    1 前言第61-6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2-65页
        2.1 硅藻培养第62-63页
        2.2 试剂与仪器第63-64页
        2.3 实验方法第64-65页
        2.4 统计方法第6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5-72页
        3.1 比生长速率第65-67页
        3.2 磷吸收第67页
        3.3 硅吸收第67-72页
    4 讨论第72-75页
        4.1 两类硅藻磷吸收动力学差异第72-73页
        4.2 两类硅藻硅吸收动力学差异第73-74页
        4.3 对硅藻水华预测和控制的启示第74-75页
    5 小结第75-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91页
在读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国际会议参加情况第91-93页
致谢第93-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探索研究--以太仓地区为例
下一篇:互联网直播行业收入确认和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