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1-12页 |
1.2 苔藓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2.1 苔藓植物无性繁殖研究 | 第13-14页 |
1.2.2 苔藓植物有性繁殖研究 | 第14-19页 |
1.2.3 苔藓植物资源权衡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理论价值 | 第2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5 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 研究物种 | 第24-25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5-28页 |
2.3.1 室内实验 | 第25-26页 |
2.3.2 野外样方调查与室内统计 | 第26-28页 |
2.4 水样参数测定 | 第28-31页 |
2.4.1 总磷测定 | 第28-29页 |
2.4.2 总氮测定 | 第29-30页 |
2.4.3 阳离子测定 | 第30-31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2.5.1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 第31页 |
2.5.2 方差分析 | 第31页 |
2.5.3 线性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2.5.4 通径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0页 |
3.1 环境参数分析 | 第33-45页 |
3.1.1 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33页 |
3.1.2 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33-44页 |
3.1.3 聚类分析 | 第44页 |
3.1.4 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3.2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有性繁殖比例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1 有性繁殖比例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3.2.2 有性繁殖比例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46页 |
3.2.3 有性繁殖比例与环境因子间的通径分析 | 第46-48页 |
3.3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孢子体产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1 孢蒴总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8页 |
3.3.2 孢蒴总数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48页 |
3.3.3 孢蒴总数与环境因子间的通径分析 | 第48-50页 |
3.4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繁殖物候的影响 | 第50-54页 |
3.4.1 水位与光强变化对尖叶泥炭藓孢蒴生产动态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2 环境变化对孢蒴开裂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3.5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繁殖分配的影响 | 第54-60页 |
3.5.1 植株高增长与繁殖之间的资源权衡 | 第54-56页 |
3.5.2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之间的资源权衡 | 第56-58页 |
3.5.3 孢子大小、孢子数量与孢蒴直径的关系 | 第58-60页 |
4 讨论 | 第60-66页 |
4.1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有性繁殖比例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 不同环境因子下泥炭藓孢子体产量比较 | 第61-62页 |
4.3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繁殖物候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1 对孢蒴发育过程的影响 | 第62页 |
4.3.2 对孢子释放物候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环境变化对泥炭藓资源权衡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1 植株高增长与繁殖之间资源权衡 | 第63-64页 |
4.4.2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之间资源权衡 | 第64-65页 |
4.4.3 有性繁殖性状间的资源权衡 | 第65-66页 |
5 主要结论与结语 | 第66-6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5.2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