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喀油田下侏罗统气藏储层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1 地层划分对比 | 第9页 |
1.3.2 沉积相类型及展布 | 第9-10页 |
1.3.3 储层基本特征 | 第10页 |
1.3.4 储层分类评价 | 第10页 |
1.3.5 技术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4 主要工作量的统计 | 第10-12页 |
第2章 气藏概况 | 第12-1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2 气藏构造特征 | 第12-15页 |
2.2.1 断层特征 | 第12-14页 |
2.2.2 圈闭特征 | 第14-15页 |
2.3 油气钻探 | 第15-17页 |
第3章 地层特征 | 第17-21页 |
3.1 区域地层 | 第17页 |
3.2 地层分布特征 | 第17-21页 |
3.2.1 三工河组(J_1s) | 第18页 |
3.2.2 八道湾组(J_1b) | 第18-21页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1-42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21-26页 |
4.1.1 沉积学标志 | 第21-22页 |
4.1.2 测井相标志 | 第22-26页 |
4.2 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 第26-30页 |
4.2.1 沉积相类型 | 第26页 |
4.2.2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6-30页 |
4.3 沉积相模式 | 第30-31页 |
4.4 砂体展布 | 第31-34页 |
4.5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34-35页 |
4.6 平面相展布特征 | 第35-40页 |
4.7 沉积微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 | 第42-61页 |
5.1 储层基本特征 | 第42-51页 |
5.1.1 岩石学特征 | 第42-45页 |
5.1.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5-51页 |
5.2 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 | 第51-57页 |
5.2.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1-53页 |
5.2.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3-57页 |
5.3 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 第57-61页 |
5.3.1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7-58页 |
5.3.2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8-59页 |
5.3.3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9页 |
5.3.4 微观非均质性 | 第59-61页 |
第6章 储层测井解释 | 第61-72页 |
6.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61-64页 |
6.1.1 平滑滤波处理 | 第61页 |
6.1.2 岩心数据处理 | 第61-63页 |
6.1.3 标准化处理 | 第63-64页 |
6.2 储层测井模型的建立 | 第64-72页 |
6.2.1 测井解释模型 | 第64-69页 |
6.2.2 解释结果与模型精度验证 | 第69-72页 |
第7章 储层评价 | 第72-81页 |
7.1 储层分类 | 第72-75页 |
7.2 有效储层分布 | 第75-8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图版说明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