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式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底盘及电气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第8-9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1 国内外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外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课题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电驱式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驱动底盘设计 | 第14-25页 |
2.1 底盘方案设计 | 第14-16页 |
2.2 底盘结构设计 | 第16-19页 |
2.2.1 整机总体结构 | 第16-17页 |
2.2.2 割台调节机构 | 第17页 |
2.2.3 履带轮距调节机构 | 第17-19页 |
2.3 底盘的设计计算 | 第19-24页 |
2.3.1 接近角调整量 | 第19-20页 |
2.3.2 轮距调整量 | 第20-21页 |
2.3.3 牵引功率 | 第21-23页 |
2.3.4 履带选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驱动底盘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 第25-36页 |
3.1 评价准则的确定 | 第25-27页 |
3.1.1 强度评价准则 | 第25-26页 |
3.1.2 刚度评价准则 | 第26页 |
3.1.3 共振评价准则 | 第26-27页 |
3.2 分析软件选择 | 第27页 |
3.3 驱动底盘静强度分析 | 第27-33页 |
3.3.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3.3.2 网格的划分 | 第28-29页 |
3.3.3 驱动底盘机构工况载荷 | 第29-31页 |
3.3.4 边界条件设定 | 第31页 |
3.3.5 静态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3.4 模态分析 | 第33-35页 |
3.5 底盘静动态分析结果 | 第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6-49页 |
4.1 控制电路示意图 | 第36-37页 |
4.2 主要电器件的选型 | 第37-40页 |
4.2.1 驱动电机 | 第37-38页 |
4.2.2 电动推杆 | 第38-39页 |
4.2.3 PWM直流电机调速器 | 第39-40页 |
4.2.4 继电器 | 第40页 |
4.3 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 第40-44页 |
4.3.1 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第40-41页 |
4.3.2 电流采样电路 | 第41-42页 |
4.3.3 保护电路 | 第42-44页 |
4.4 主要功能电路设计 | 第44-47页 |
4.4.1 电机同步调速电路 | 第44页 |
4.4.2 驱动电机电路 | 第44-47页 |
4.4.3 升降电机电路 | 第47页 |
4.5 电路控制系统电路图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整机的虚拟装配及实验 | 第49-55页 |
5.1 三维绘图软件的选择 | 第49-50页 |
5.2 整机的虚拟装配 | 第50-52页 |
5.2.1 驱动底盘框架部分 | 第50-51页 |
5.2.2 割台架部分 | 第51页 |
5.2.3 履带行走部分 | 第51-52页 |
5.3 整机的干涉检查 | 第52页 |
5.4 收割机的制造和实验 | 第52-53页 |
5.4.1 收割机的制造 | 第52-53页 |
5.4.2 收割机田间试验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