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论文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低碳经济 | 第18页 |
2.1.2 低碳上市公司 | 第18-19页 |
2.1.3 融资结构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早期融资结构理论 | 第21页 |
2.2.2 MM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权衡理论 | 第22页 |
2.2.4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5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3页 |
2.2.6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低碳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低碳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 | 第25-27页 |
3.1.1 低碳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 | 第25-26页 |
3.1.2 低碳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2 低碳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3.2.1 低碳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 第27-28页 |
3.2.2 低碳上市公司债务水平分析 | 第28-29页 |
3.2.3 低碳上市公司债务来源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3.3 低碳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3.3.1 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规模不协调 | 第30页 |
3.3.2 技术水平落后,盈利水平低下 | 第30-31页 |
3.3.3 市场消化能力差,营运能力低下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2 假设的提出 | 第32-35页 |
4.3 变量定义 | 第35-37页 |
4.3.1 解释变量的定义 | 第35-36页 |
4.3.2 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 第36-37页 |
4.4 建立模型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 | 第38-52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38-41页 |
5.1.1 自变量的描述统计 | 第38-39页 |
5.1.2 因变量的描述统计 | 第39-41页 |
5.2 因子分析 | 第41-45页 |
5.2.1 适用效度检验 | 第41-42页 |
5.2.2 因子分析构造因子变量 | 第42-43页 |
5.2.3 因子载荷矩阵 | 第43-45页 |
5.3 线性回归分析 | 第45-49页 |
5.3.1 因变量Y1资产负债率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5.3.2 因变量Y2长期负债率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5.3.3 因变量Y3流动负债率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5.3.4 因变量Y4产权比率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49-50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52-53页 |
6.1.1 加快金融创新,缓解低碳企业的资金短缺 | 第52页 |
6.1.2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52-53页 |
6.1.3 加大低碳项目的投入力度,降低企业外部融资依赖性 | 第53页 |
6.1.4 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 | 第53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53-56页 |
6.2.1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 第53-54页 |
6.2.2 合理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的融资多元化 | 第54页 |
6.2.3 合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54页 |
6.2.4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企业的债务压力 | 第54-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