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作业的要求 | 第10页 |
二、人的发展需要个性化高中美术作业 | 第10-12页 |
(一)实施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依据 | 第10-11页 |
(二)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 第14-15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二、研究的步骤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高中美术作业和苏州园林概述 | 第15-20页 |
第一节 高中美术作业 | 第15-18页 |
一、作业 | 第15-16页 |
二、美术作业 | 第16-17页 |
三、个性化 | 第17-18页 |
四、个性化美术作业 | 第18页 |
第二节 苏州园林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现状与问题 | 第20-27页 |
第一节 高中美术作业现状调查 | 第20-25页 |
一、国内外高中美术作业的现状调查 | 第20-25页 |
二、基于苏州园林的高中美术作业的分析 | 第25页 |
三、关于“苏州园林”的研究现状 | 第25页 |
第二节 高中美术作业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一、高中生普遍不做美术作业 | 第25页 |
二、有作业也是些没有创作过程的技能性作业 | 第25-26页 |
三、没有创作,就谈不上个性化的作业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教学设计 | 第27-47页 |
第一节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 第27-33页 |
一、设计思路 | 第27-30页 |
二、设计单元目标 | 第30-31页 |
三、制定课时计划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研究方法的作业设计 | 第33-39页 |
一、设计高中生个性化地初识苏州园林的作业 | 第33-37页 |
二、设计个性化地研究苏州园林的作业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表达形式的作业设计 | 第39-43页 |
一、表现手段的多元选择设计 | 第40-41页 |
二、大师风格的多元选择设计 | 第41-42页 |
三、创作主题的多元选择设计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评价的设计 | 第43-47页 |
一、作业评价维度的设计 | 第44页 |
二、作业评价主体的设计 | 第44-45页 |
三、作业评价等级的设计 | 第45-46页 |
四、作业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教学实践 | 第47-59页 |
第一节 个性化研究“苏州园林”的美术作业 | 第47-53页 |
一、苏州园林与哲学 | 第47-49页 |
二、苏州园林与文人 | 第49-50页 |
三、苏州园林与文学 | 第50页 |
四、苏州园林与书画 | 第50-51页 |
五、苏州园林与民俗 | 第51-52页 |
六、苏州园林与继承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苏州园林”研究的个性化表达形式 | 第53-59页 |
一、绘画作业的多样性 | 第54页 |
二、雕塑作业的多样性 | 第54-56页 |
三、摄影作业的多角度 | 第56-57页 |
四、设计作业的多元性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苏州园林”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教学评价 | 第59-65页 |
第一节 基于“苏州园林”的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评价实施 | 第59-60页 |
一、自我评价贯始终 | 第59页 |
二、老师评价引方向 | 第59-60页 |
三、同学互评促成长 | 第60页 |
第二节 基于“苏州园林”的高中个性化美术作业的教学成果 | 第60-65页 |
一、学生的个性表达得到自由发展 | 第60-61页 |
二、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 第61-62页 |
三、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 第62页 |
四、学生运用多种美术思维进行创作的能力的提高 | 第62-63页 |
五、学生丰富生活情趣的能力有所提高 | 第63页 |
六、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提高 | 第63-64页 |
七、学生的探究地方文化的能力的提高 | 第64-65页 |
结章 | 第65-66页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第65页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第65页 |
三、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6页 |
附录一 | 第69-70页 |
附录二 | 第70-73页 |
附录三 | 第73-74页 |
附录四 | 第74-75页 |
附录五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