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殊性的监管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引言第11-15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2-13页
        1.2.1 研究目标第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4页
        1.3.1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现有研究第13页
        1.3.2 对我国和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有研究第13-14页
    1.4 对现有研究成果评价及本文论点第14页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4-15页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具有特殊性第15-30页
    2.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类型第15-17页
        2.1.1 网络支付第15页
        2.1.2 P2P模式网络借贷平台第15-16页
        2.1.3 众筹模式网络投资平台第16页
        2.1.4 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第16-17页
    2.2 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特性第17-23页
        2.2.1 风险表现形式的隐蔽性第17-20页
        2.2.2 风险爆发后果的严重性第20-22页
        2.2.3 业务形态畸变引发风险的不确定性第22-23页
    2.3 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性引发的传统监管不适应表现第23-24页
        2.3.1 互联网金融风险表现的隐蔽性导致传统监管滞后第23页
        2.3.2 互联网金融风险爆发的严重性导致传统监管处置困难第23-24页
        2.3.3 互联网金融业务畸变产生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传统监管失效第24页
    2.4 案例分析(以“e租宝”事件为例)第24-30页
        2.4.1 “e租宝”事件的基本情况第24-25页
        2.4.2 “e租宝”事件中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殊性的体现第25-28页
        2.4.3 “e租宝”事件反映出传统监管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第3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意义第30-33页
    3.1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第30-32页
        3.1.1 美国互联网金融立法与监管的经验第30-31页
        3.1.2 英国互联网金融立法与监管的经验第31页
        3.1.3 法国与欧盟互联网金融立法与监管的经验第31-32页
    3.2 国际监管经验的借鉴意义第32-33页
第4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33-38页
    4.1 结论第33页
    4.2 政策建议第33-38页
        4.2.1 修改相关法律、制定监管依据第33-34页
        4.2.2 明晰监管职责、加强协同监管第34页
        4.2.3 明确机构性质、实施备案管理第34-35页
        4.2.4 规范业务运营、设定行为红线第35页
        4.2.5 建立资金托管、确保资金安全第35-36页
        4.2.6 完善信息披露、保护消费权益第36页
        4.2.7 规范广告宣传、严惩虚假营销第36-37页
        4.2.8 统一行业征信、防范信用风险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车路协同的车辆追尾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GPS数据的城市出租车运营分析与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