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室内双污染源同步与非同步作用时浓度分布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水平第12-17页
        1.2.1 室内污染物控制研究第12-14页
        1.2.2 室内污染物迁移规律和浓度预测模型第14-16页
        1.2.3 室内源项对室内浓度分布影响第16-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第18-19页
2 双污染源同步作用时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第19-39页
    2.1 实验内容与目标第19页
    2.2 实验装置第19-26页
        2.2.1 系统组成第19-20页
        2.2.2 面污染源实验台第20-21页
        2.2.3 示踪气体及附属装置第21-23页
        2.2.4 实验台及测量仪器第23-26页
    2.3 实验测试第26-29页
        2.3.1 实验工况及测点布置第26-27页
        2.3.2 实验步骤第27-29页
    2.4 双污染源同步作用时浓度分布的实验结果第29-36页
        2.4.1 双污染源同步作用时室内浓度场分布第29-32页
        2.4.2 污染源散发量对浓度场分布的影响第32-34页
        2.4.3 污染源之间相对位置对浓度场分布的影响第34-36页
    2.5 实验误差分析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CFD模拟基本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39-49页
    3.1 CFD模拟基本理论第39页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9-43页
        3.2.1 数学模型第39-40页
        3.2.2 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第40-41页
        3.2.3 模拟计算离散格式及收敛问题第41-42页
        3.2.4 材料物性的设置第42页
        3.2.5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2-43页
    3.3 数值模拟验证第43-48页
        3.3.1 模型介绍第43-44页
        3.3.2 网格的划分第44-45页
        3.3.3 网格无关性检验第45-46页
        3.3.4 模拟方法有效性验证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双污染源同步作用时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第49-67页
    4.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置第49-51页
    4.2 污染源散发量对交叉域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1-53页
    4.3 污染源散发速度对交叉域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3-56页
    4.4 污染源之间距离对交叉域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6-59页
    4.5 污染源高度对交叉域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9-61页
    4.6 危险高度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61-64页
        4.6.1 回归处理结果第62-64页
        4.6.2 模型检验第64页
    4.7 本章小结第64-67页
5 双污染源非同步作用时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第67-81页
    5.1 非稳态控制方程第67-68页
    5.2 非同步作用模型第68-69页
        5.2.1 交替散发第68-69页
        5.2.2 间歇散发第69页
        5.2.3 重叠散发第69页
    5.3 不同散发模型下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第69-74页
        5.3.1 交替散发时室内浓度分布第69-71页
        5.3.2 间歇散发时室内浓度分布第71-73页
        5.3.3 重叠散发时室内浓度分布第73-74页
    5.4 不同散发模式下污染物浓度变化第74-76页
        5.4.1 不同散发模式下室内污染物平均浓度变化第74-75页
        5.4.2 不同散发模式下各区域浓度比变化第75-76页
    5.5 污染物累积散发量相同时不同散发模式室内污染物残留量对比第76-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研究结论总结第81-82页
    6.2 研究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自我情绪智力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胸腺免疫抑制五肽TIPP的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