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19页 |
ABSTRACT | 第19-24页 |
符号说明 | 第25-2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8-39页 |
1 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关细胞与气道重塑 | 第28-33页 |
1.1 哮喘的发病机制 | 第28-30页 |
1.2 哮喘相关细胞 | 第30-33页 |
1.3 气道重塑 | 第33页 |
2 哮喘治疗药物 | 第33-35页 |
2.1 糖皮质激素 | 第33-34页 |
2.2 p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 第34页 |
2.3 抗IgE抗体 | 第34页 |
2.4 其它哮喘治疗药物 | 第34-35页 |
3 胸腺免疫抑制五肽(TIPP) | 第35-38页 |
3.1 抑素的发现与起源 | 第35页 |
3.2 胸腺抑素 | 第35-36页 |
3.3 胸腺免疫抑制提取物(TISE) | 第36页 |
3.4 胸腺免疫抑制五肽(TIPP) | 第36-38页 |
4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拟解决问题研究 | 第38-39页 |
第二章 TIPP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 第39-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1.1 试剂与材料 | 第39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1.3 细胞株 | 第39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1.5 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2.1 TIP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TIPP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 TIPP及其衍生物活性研究 | 第43-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3.1 TIP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 TIPP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 TIPP及其衍生物活性研究 | 第49-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TIPP体内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研究 | 第55-8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58页 |
1.1 试剂 | 第55-56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1.4 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8-66页 |
2.1 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2.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IPP对OVA刺激的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激活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 样品收集 | 第60-61页 |
2.4 流式细胞技术分析BALF细胞分型 | 第61页 |
2.5 HE、PAS染色 | 第61页 |
2.6 ELISA检测 | 第61页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细胞因子mRNA水平 | 第61-64页 |
2.8 Western blot检测TIPP对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蛋白激活的影响 | 第64-66页 |
2.9 TIPP对组胺、mAch刺激的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 第6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6-82页 |
3.1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IPP对OVA刺激的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激活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 TIPP对小鼠体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肺指数的影响 | 第68-70页 |
3.3 TIPP对哮喘小鼠WBC分型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 TIPP对哮喘小鼠BALF细胞的影响 | 第71-74页 |
3.5 HE及PAS染色分析 | 第74-75页 |
3.6 TIPP对哮喘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的影响 | 第75页 |
3.7 TIPP对哮喘小鼠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75-76页 |
3.8 TIPP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76-78页 |
3.9 Western blot分析 | 第78-80页 |
3.10 TIPP对组胺、mAch刺激的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 第80-82页 |
4 讨论 | 第82-87页 |
5 结论 | 第87-88页 |
第四章 TIPP对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 | 第88-11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8-91页 |
1.1 试剂与材料 | 第88-89页 |
1.2 细胞株 | 第89页 |
1.3 设备仪器 | 第89-90页 |
1.4 溶液配制 | 第90-9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1-98页 |
2.1 RBL-2H3细胞培养 | 第91-92页 |
2.2 TIPP对RBL-2H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92页 |
2.3 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最适条件摸索 | 第92-93页 |
2.4 TIPP作用阶段检测 | 第93-94页 |
2.5 TIPP对IgE介导的RBL-2H3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 第94页 |
2.6 细胞内Ca~(2+)水平测定 | 第94-95页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 | 第95-96页 |
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第96页 |
2.9 Western blot检测 | 第96-97页 |
2.10 -SH基团对TIPP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97-9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8-114页 |
3.1 TIPP对RBL-2H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98页 |
3.2 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最适条件确定 | 第98-100页 |
3.3 TIPP作用阶段 | 第100-103页 |
3.4 TIPP对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时组胺释放量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5 TIPP对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时细胞内Ca~(2+)水平的影响 | 第104页 |
3.6 TIPP对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时细胞因子转录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3.7 TIPP对IgE介导的RBL-2H3细胞激活时膜波动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8 Western blot分析 | 第107-113页 |
3.9 -SH基团对TIPP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8页 |
5 结论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TIPP作用靶点寻找 | 第119-13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9-120页 |
1.1 试剂与材料 | 第119页 |
1.2 细胞株 | 第119页 |
1.3 设备仪器 | 第119-120页 |
1.4 溶液配制 | 第1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0-124页 |
2.1 TIPP与RBL-2H3细胞相互作用检测 | 第120-121页 |
2.2 HuProt~(TM)人类蛋白质组芯片检测TIPP相互作用蛋白 | 第121-123页 |
2.3 基于Grb2阻断剂机制初步活性验证 | 第123-12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4-128页 |
3.1 TIPP与RBL-2H3细胞相互作用模式 | 第124-125页 |
3.2 HuProt~(TM)人类蛋白质组芯片检测TIPP相互作用蛋白 | 第125-127页 |
3.3 基于Grb2阻断剂机制初步活性验证 | 第127-128页 |
4 讨论 | 第128-132页 |
5 结论 | 第132-13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34页 |
2 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3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0页 |
Article 1 | 第150-161页 |
Article 2 | 第161-178页 |
Article 3 | 第178-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6-197页 |
附件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