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视阈下的心灵设计--约翰·豪格兰德的认知哲学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豪格兰德心灵设计的哲学渊源 | 第13-19页 |
| 1.1 传统心灵哲学对心灵设计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2 当代心灵哲学对心灵设计的影响 | 第14-19页 |
| 第二章 豪格兰德的心灵设计思想 | 第19-43页 |
| 2.1 心灵设计的含义 | 第19-24页 |
| 2.1.1 心灵的内涵 | 第19-21页 |
| 2.1.2 心灵设计的内涵 | 第21-24页 |
| 2.2 心灵设计的意向性特征 | 第24-28页 |
| 2.2.1 意向性的内涵 | 第24-26页 |
| 2.2.2 意向性的原初与衍生争论 | 第26-27页 |
| 2.2.3 意向性的感性与理性争论 | 第27-28页 |
| 2.3 心灵设计的载体——智能系统 | 第28-41页 |
| 2.3.1 智能系统的智能真伪 | 第28-31页 |
| 2.3.2 智能系统介质的独立性 | 第31-32页 |
| 2.3.3 智能系统的解释性 | 第32-35页 |
| 2.3.4 智能系统的数字推理的清晰性 | 第35-38页 |
| 2.3.5 智能系统的联结主义网络 | 第38-39页 |
| 2.3.6 智能系统的行为趋向现实世界 | 第39-41页 |
| 2.4 心灵设计的不足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豪格兰德心灵设计思想的意义 | 第43-46页 |
| 3.1 进一步推动了心灵哲学的发展 | 第43页 |
| 3.2 验证了认知哲学智能化的标准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2-53页 |
| 承诺书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