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山豆根药材全国生产区划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道地沿革第13页
    1.2 基源情况第13-14页
    1.3 分布第14-15页
    1.4 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1 药材鉴别第15页
        1.4.2 化学成分和含量测定第15-16页
        1.4.3 毒理和药理第16-17页
        1.4.4 质量评价研究第17页
    1.5 生产现状第17-18页
    1.6 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山豆根质量评价研究第20-45页
    2.1 样品采集第20-23页
    2.2 外观性状评价第23-27页
        2.2.1 材料与工具第24页
        2.2.2 方法第24-26页
        2.2.3 结果第26-27页
        2.2.4 小结第27页
    2.3 物理性状评价第27-38页
        2.3.1 仪器与试剂第27页
        2.3.2 方法第27-29页
            2.3.2.1 石蜡切片方法第27-29页
                2.3.2.1.1 取材第27页
                2.3.2.1.2 软化与固定第27-28页
                2.3.2.1.3 脱水与透明第28页
                2.3.2.1.4 透蜡第28页
                2.3.2.1.5 包埋第28页
                2.3.2.1.6 切片与展片第28-29页
                2.3.2.1.7 染色与封片第29页
            2.3.2.2 叶形态观察方法第29页
        2.3.3 结果第29-36页
            2.3.3.1 石蜡切片结果第29-32页
            2.3.3.2 叶形态观察结果第32-36页
                2.3.3.2.1 叶表面形态特征第32-33页
                2.3.3.2.2 叶脉形态结构特征第33-34页
                2.3.3.2.3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第34-36页
        2.3.4 小结第36-38页
            2.3.4.1 石蜡切片小结第36-37页
            2.3.4.2 叶形态观察小结第37-38页
    2.4 化学性状评价第38-45页
        2.4.1 仪器与试剂第38页
        2.4.2 含量测定方法第38-40页
            2.4.2.1 色谱条件第38-39页
            2.4.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9页
            2.4.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39页
            2.4.2.4 线性关系的考察第39页
            2.4.2.5 精密度试验第39页
            2.3.2.6 重复性试验第39页
            2.4.2.7 稳定性试验第39-40页
            2.4.2.8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40页
        2.4.3 结果第40-44页
        2.4.4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山豆根生产区划研究第45-72页
    3.1 方法第45-64页
        3.1.1 数据收集第45-52页
            3.1.1.1 气候因子第45-46页
            3.1.1.2 地形因子第46-47页
            3.1.1.3 土壤因子第47-50页
            3.1.1.4 植被类型第50-52页
        3.1.2 生境适宜度计算方法第52-58页
            3.1.2.1 最大熵模型法第52-53页
            3.1.2.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第53页
            3.1.2.3 数据处理第53-54页
            3.1.2.4 数据分析第54页
            3.1.2.5 利用最大熵模型计算生境适宜度第54-58页
        3.1.3 生产区划分析方法第58-64页
            3.1.3.1 划结果分析方法第58-59页
            3.1.3.2 生长区划图第59-60页
            3.1.3.3 品质区划第60-63页
                3.1.3.3.1 环境因子选择第60页
                3.1.3.3.2 确定指标值第60页
                3.1.3.3.3 数据标准化第60-61页
                3.1.3.3.4 权重确定第61页
                3.1.3.3.5 栅格计算第61-63页
            3.1.3.4 生产区划图第63-64页
                3.1.3.4.1 结果数据重分类第63-64页
                3.1.3.4.2 初步生产区划图第64页
                3.1.3.4.3 实际生产区划图第64页
    3.2 生产区划结果第64-70页
        3.2.1 生产区划图第64-66页
        3.2.2 最适宜生长区统计报表第66-70页
    3.3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72-74页
    4.1 质量评价第72页
    4.2 生产区划第72-74页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第74-75页
    5.1 结语第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撰写及论文发表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桂林市临桂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