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30页 |
一、植物光周期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一)光周期现象 | 第15-16页 |
(二)高等植物光周期调控开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二、大豆光周期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一)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相关基因及其分子克隆 | 第19-22页 |
(二)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网络的建成 | 第22-23页 |
(三)大豆光周期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23-24页 |
三、豆科植物开花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一)长日照豆科作物开花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二)短日照豆科作物开花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四、豆科作物遗传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一)豆科作物起源及其进化关系 | 第27-28页 |
(二)豆科作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第二章 E1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45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一、豆科作物中E1同源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30-31页 |
(一)豆科作物E1同源基因序列获得 | 第30页 |
(二)拟南芥中B3超家族基因的收集 | 第30页 |
(三)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30-31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 第34-43页 |
一、E1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0页 |
(一)不同豆科植物E1同源基因的分布 | 第34-35页 |
(二)E1基因家族序列特征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35-37页 |
(三)E1基因家族氨基酸序列及蛋白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二、E1基因家族的共线性分析 | 第40-42页 |
三、E1基因家族进化与演替规律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E1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 | 第45-79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5-61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45-50页 |
(一)基因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相关材料 | 第45-47页 |
(二)大豆遗传转化相关材料 | 第47-50页 |
(三)数据分析软件 | 第50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50-61页 |
(一)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54页 |
(二)植物表达载体转化菌株 | 第54-56页 |
(三)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及鉴定 | 第56-57页 |
(四)大豆开花期及其他农艺性状分析 | 第57-58页 |
(五)基因表达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二节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61-78页 |
一、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3页 |
(一)pTF101:35S:E1载体的鉴定 | 第61-62页 |
(二)pTF101:35S:PvE1L载体的鉴定 | 第62页 |
(三)pTF101:35S:MtE1L载体的鉴定 | 第62-63页 |
二、大豆遗传转化及其子代鉴定 | 第63-66页 |
(一)大豆遗传转化 | 第63-64页 |
(二)转基因大豆子代鉴定 | 第64-66页 |
三、E1基因超表达大豆植株表型鉴定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6-70页 |
(一)E1基因超表达大豆的开花期调查 | 第66-67页 |
(二)E1基因超表达大豆的表达分析 | 第67-68页 |
(三)E1基因超表达大豆的株型相关性状 | 第68-70页 |
四、大豆中超表达PvE1L基因的表型特征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0-74页 |
(一)大豆中超表达PvE1L基因的开花期表型 | 第70-71页 |
(二)大豆中超表达PvE1L基因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71-72页 |
(三)大豆中超表达PvE1L基因的株型相关性状 | 第72-74页 |
五、大豆中超表达MtE1L基因的表型特征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74-78页 |
(一)大豆中超表达MtE1L基因的开花期表型 | 第74-75页 |
(二)大豆中超表达MtE1L基因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75-76页 |
(三)大豆中超表达MtE1L基因的株型性状 | 第76-7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蒺藜苜蓿中MtE1L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79-90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79-83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79-80页 |
(一)植物材料 | 第79页 |
(二)突变体鉴定材料 | 第79-80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80-83页 |
(一)蒺藜苜蓿的培育及管理 | 第80页 |
(二)蒺藜苜蓿中MtE1L基因表达分析 | 第80-81页 |
(三)蒺藜苜蓿DNA及不同组织部位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81-82页 |
(四)突变体Tnt1侧翼序列分析 | 第82页 |
(五)蒺藜苜蓿突变体与野生型回交 | 第82-83页 |
(六)蒺藜苜蓿花期调查 | 第83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一、MtE1L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83-85页 |
(一)MtE1L基因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水平分析 | 第83页 |
(二)MtE1L基因在长短日照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83-84页 |
(三)MtE1L基因节律表达分析 | 第84-85页 |
二、蒺藜苜蓿mte1l突变体分析 | 第85-88页 |
(一)mte1l突变体鉴定 | 第85-86页 |
(二)mte1l突变体花期调查 | 第86-87页 |
(三)mte1l突变体杂交群体基因型鉴定及花期调查 | 第87-8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拟南芥中E1基因的异源超表达的表型特征 | 第90-99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90-95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90-91页 |
(一)植物材料及培养材料 | 第90页 |
(二)拟南芥遗传转化以及表达检测相关材料 | 第90-91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91-95页 |
(一)植物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及鉴定 | 第91-93页 |
(二)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子代筛选 | 第93-94页 |
(三)拟南芥花期调查 | 第94-95页 |
(四)转基因拟南芥的表达分析 | 第95页 |
第二节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一、拟南芥遗传转化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95页 |
二、E1基因拟南芥遗传转化功能研究 | 第95-98页 |
(一)拟南芥遗传转化及子代的筛选 | 第95-96页 |
(二)拟南芥遗传转化株系花期调查 | 第96-97页 |
(三)转基因拟南芥的表达分析 | 第97-9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水稻中异源超表达E1基因的表型特征 | 第99-105页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1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99页 |
(一)水稻遗传转化所用材料 | 第99页 |
(二)表达分析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99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99-101页 |
(一)根癌农杆菌EHA105的遗传转化 | 第99-100页 |
(二)水稻遗传转化及子代的培育 | 第100-101页 |
(三)水稻始穗期调查 | 第101页 |
(四)转基因水稻表达分析 | 第101页 |
第二节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一、水稻遗传转化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101-102页 |
二、E1基因水稻遗传转化功能研究 | 第102-104页 |
(一)水稻遗传转化及子代的筛选 | 第102页 |
(二)水稻遗传转化株系始穗期调查 | 第102-103页 |
(三)转基因水稻的表达分析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讨论 | 第105-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