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2.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与影响研究 | 第16-18页 |
2.1.1 区域经济方面 | 第16-17页 |
2.1.2 城市空间结构方面 | 第17页 |
2.1.3 区域可达性方面 | 第17-18页 |
2.2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与影响研究 | 第18-20页 |
2.2.1 理论研究方面 | 第18-19页 |
2.2.2 实证研究方面 | 第19-20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2.3.2 生长轴理论 | 第21页 |
2.3.3 “点轴”理论 | 第21-22页 |
2.3.4 聚集扩散理论 | 第22页 |
2.3.5 边缘效应理论 | 第22-23页 |
2.3.6 TOD模式理论 | 第23页 |
2.4 基于理论研究的相关建议 | 第23-25页 |
3 单案例研究 | 第25-54页 |
3.1 案例描述 | 第25-27页 |
3.2 数据与方法 | 第27-31页 |
3.2.1 数据调查 | 第27-31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3.3 大连高铁站案例研究 | 第31-39页 |
3.3.1 周边建成环境变迁 | 第32-34页 |
3.3.2 地方居民生活质量 | 第34-37页 |
3.3.3 区域社会经济网络 | 第37-39页 |
3.3.4 结论 | 第39页 |
3.4 鞍山高铁站案例研究 | 第39-46页 |
3.4.1 周边建成环境变迁 | 第40-41页 |
3.4.2 地方居民生活质量 | 第41-44页 |
3.4.3 区域社会经济网络 | 第44-46页 |
3.4.4 结论 | 第46页 |
3.5 沈阳高铁站案例研究 | 第46-54页 |
3.5.1 周边建成环境变迁 | 第47-48页 |
3.5.2 地方居民生活质量 | 第48-51页 |
3.5.3 区域社会经济网络 | 第51-53页 |
3.5.4 结论 | 第53-54页 |
4 案例比较研究 | 第54-76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4.2 城市规模差异对远郊高铁站地区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54-65页 |
4.2.1 大连和鞍山高铁站周边建成空间比较 | 第54-58页 |
4.2.2 大连和鞍山高铁站地方居民生活质量比较 | 第58-61页 |
4.2.3 大连和鞍山高铁站区域社会经济网络比较 | 第61-65页 |
4.2.4 结论 | 第65页 |
4.3 高铁站建设区位差异对周边地区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65-76页 |
4.3.1 大连和沈阳高铁站周边建成空间比较 | 第66-69页 |
4.3.2 大连和沈阳高铁站地方居民生活质量比较 | 第69-71页 |
4.3.3 大连和沈阳高铁站区域社会经济网络比较 | 第71-75页 |
4.3.4 结论 | 第75-76页 |
5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76-85页 |
5.1 物质空间层面相关对策 | 第76-81页 |
5.1.1 高铁站建设的理想模式 | 第76-78页 |
5.1.2 案例研究的改造对策 | 第78-81页 |
5.2 非物质空间层面相关对策 | 第81-83页 |
5.2.1 促进地方居民公众参与度 | 第81-82页 |
5.2.2 激活地方商业经济活力 | 第82页 |
5.2.3 协调多方群体互利共赢 | 第82-83页 |
5.3 创新与不足 | 第83-84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图片、表格目录及来源 | 第88-90页 |
附录B 高铁站客流出行行为调研问卷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