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不锈钢离子氮化 | 第13-21页 |
1.2.1 不锈钢渗氮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 不锈钢离子渗氮的优点 | 第13-14页 |
(二) 不锈钢渗氮的意义与经济技术评价 | 第14页 |
1.2.2 不锈钢渗氮工艺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不锈钢渗氮层组织与性能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4 离子渗氮 | 第17-18页 |
1.2.5 离子渗氮原理 | 第18-21页 |
(一) Fe-N相图 | 第18-19页 |
(二) 离子渗氮设备及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1.3 拉伸形变对不锈钢组织性能影响研究 | 第21-26页 |
1.3.1 不锈钢的表面塑性形变 | 第21-22页 |
1.3.2 拉伸变形量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3 拉伸变形对304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4 变形量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硬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研究路线 | 第27-2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1 金相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2.2.2 XRD剥层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 第29页 |
2.3 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29页 |
2.3.1 固溶热处理工艺 | 第29页 |
2.3.2 离子渗氮工艺 | 第29页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9-31页 |
2.4.1 XRD分析 | 第29-30页 |
2.4.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0页 |
2.4.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0页 |
2.4.4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0页 |
2.4.5 显微硬度测试 | 第30-31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95页 |
3.1 不锈钢原始组织特征对比 | 第31-35页 |
3.1.1 XRD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3.1.2 OPM观察结果 | 第33-35页 |
3.2 低温(400℃)离子渗氮层研究 | 第35-54页 |
3.2.1 XRD结果 | 第35-38页 |
3.2.2 OPM观察结果 | 第38-41页 |
3.2.3 SEM观察结果 | 第41-45页 |
3.2.4 渗氮层中氮浓度的计算 | 第45-46页 |
3.2.5 剥层XRD结果 | 第46-52页 |
3.2.6 硬度测定结果 | 第52-54页 |
3.3 高温(450℃)离子渗氮层研究 | 第54-68页 |
3.3.1 XRD结果 | 第54-57页 |
3.3.2 OPM观察结果 | 第57-60页 |
3.3.4 SEM观察结果 | 第60-64页 |
3.3.5 剥层XRD结果 | 第64-67页 |
3.3.6 硬度测定结果 | 第67-68页 |
3.4 高温(500℃)离子渗氮层研究 | 第68-75页 |
3.4.1 XRD结果 | 第68-72页 |
3.4.2 剥层XRD结果 | 第72-75页 |
3.5 高温(550℃)离子渗氮层研究 | 第75-87页 |
3.5.1 XRD结果 | 第75-77页 |
3.5.2 OPM观察结果 | 第77-80页 |
3.5.3 SEM观察结果 | 第80-83页 |
3.5.4 剥层XRD结果 | 第83-86页 |
3.3.5 硬度测定结果 | 第86-87页 |
3.6 TEM观察结果 | 第87-9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