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带延性铸造连接件的防屈曲支撑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主要内容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1页
        1.3.3 课题创新性第21-22页
第2章 带延性铸造连接件的防屈曲支撑基本理论分析第22-30页
    2.1 防屈曲支撑的基本构成第22-24页
    2.2 防屈曲支撑工作原理第24页
    2.3 防屈曲支撑的稳定理论第24-27页
        2.3.1 防屈曲支撑的整体稳定第24-26页
        2.3.2 防屈曲支撑内核单元的自身稳定第26-27页
    2.4 延性铸造连接件的稳定性第27页
    2.5 支撑耗能性能的确定第27-30页
第3章 带延性铸造连接件的防屈曲支撑试验研究第30-61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试验概述第30-35页
        3.2.1 试件设计第30-32页
        3.2.2 试验加载装置第32-33页
        3.2.3 试验加载方案第33-34页
        3.2.4 材性试验第34-35页
    3.3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第35-36页
        3.3.1 应变测点及位移计布置第35-36页
        3.3.2 数据采集第36页
    3.4 单向加载试验第36-41页
        3.4.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第36-39页
        3.4.2 荷载-位移曲线第39-40页
        3.4.3 力学性能分析第40-41页
    3.5 循环加载试验第41-59页
        3.5.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第41-47页
        3.5.2 试件变形第47-50页
        3.5.3 应力分析第50-55页
        3.5.4 滞回曲线第55-57页
        3.5.5 骨架曲线第57-58页
        3.5.6 能量耗散系数第58页
        3.5.7 刚度退化曲线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带延性铸造连接件的防屈曲支撑有限元分析第61-84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61-63页
        4.2.1 试件几何参数的确定第61页
        4.2.2 创建几何模型第61页
        4.2.3 材料本构模型第61-62页
        4.2.4 接触问题第62页
        4.2.5 网格划分第62-63页
        4.2.6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第63页
    4.3 单向加载结果分析第63-72页
        4.3.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63-66页
        4.3.2 应力分布及破坏模式第66-71页
        4.3.3 延性分析第71-72页
    4.4 循环往复加载结果分析第72-80页
        4.4.1 应力云图及破坏模式第72-75页
        4.4.2 滞回曲线第75-77页
        4.4.3 骨架曲线第77-79页
        4.4.4 刚度退化曲线第79-80页
        4.4.5 能量耗散系数分析第80页
    4.5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第80-83页
        4.5.1 单向加载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第80-81页
        4.5.2 承载能力分析第81页
        4.5.3 变形与应力对比第81-82页
        4.5.4 滞回性能对比第82页
        4.5.5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82-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结论第84-85页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致谢第91-9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桩锚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锚杆内力分布规律研究
下一篇:空间矩形管桁架风致性能分析与现场荷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