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与分类 | 第16-17页 |
2.1.1 微课程的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2 微课程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 视听语言相关概念理论 | 第17-18页 |
2.2.1 视听语言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视听语言原理 | 第17页 |
2.2.3 微课程视听语言应用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3.1 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18页 |
2.3.2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微课程制作视听语言应用策略分析 | 第20-28页 |
3.1 微课程视听语言的重要性分析 | 第20页 |
3.2 影视中视听语言技巧应用的借鉴分析 | 第20-23页 |
3.2.1 影视中空镜头因素应用的借鉴分析 | 第21页 |
3.2.2 影视中景别与构图因素的借鉴分析 | 第21-23页 |
3.3 优秀微课程案例视听语言技巧应用分析 | 第23-26页 |
3.3.1 课堂实录制优秀微课程的视听语言优势与劣势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3.3.2 计算机录屏式优秀微课程的视听语言优势与劣势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3.4 微课程制作中视听语言应用策略初步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微课程视听语言相关个案设计与开发 | 第28-43页 |
4.1 微课程教学视频的设计过程 | 第28-30页 |
4.1.1 前期分析阶段 | 第28页 |
4.1.2 分析教学内容 | 第28-29页 |
4.1.3 确立教学目标分析 | 第29页 |
4.1.4 学习者特性分析 | 第29页 |
4.1.5 确定设计标准 | 第29页 |
4.1.6 教学资源选择 | 第29页 |
4.1.7 脚本设计 | 第29页 |
4.1.8 后期检验修改 | 第29-30页 |
4.2《摄影与摄像》微课程案例设计 | 第30-43页 |
4.2.1《摄影与摄像》课程的前期分析 | 第30页 |
4.2.2《摄影与摄像》课程特点及目标分析 | 第30-32页 |
4.2.3《摄影与摄像》微课程设计原则 | 第32-34页 |
4.2.4《摄影与摄像》微课程案例设计 | 第34-43页 |
第五章 基于视听语言应用的微课程设计评价 | 第43-58页 |
5.1 微课程视听语言问卷设计 | 第43页 |
5.2 问卷结构分析 | 第43页 |
5.3 问卷测试与分析 | 第43-47页 |
5.3.1 信度分析 | 第44-46页 |
5.3.2 效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5.4 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 第47-48页 |
5.4.1 问卷的发放 | 第47页 |
5.4.2 问卷回收 | 第47-48页 |
5.5 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 | 第48-53页 |
5.6 问卷调查分类比较分析结果 | 第53-56页 |
5.6.1 微课程影像类分析结果 | 第53-54页 |
5.6.2 微课程音效类分析结果 | 第54页 |
5.6.3 微课程视听语言影像、音效、后期整体性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5.7 问卷调查差异性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1 微课程制作中视听语言因素研究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