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1.2.1 深部巷道的界定 | 第16-17页 |
1.2.2 深部岩体变形破坏力学特性试验 | 第17-19页 |
1.2.3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技术 | 第19-26页 |
1.2.4 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 | 第26-2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理论分析 | 第31-55页 |
2.1 深部巷道围岩理论分析模型 | 第32-34页 |
2.1.1 深部巷道围岩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2.1.2 岩石硬化与软化模型 | 第33-34页 |
2.2 深部巷道围岩弹塑性解析 | 第34-43页 |
2.2.1 基本方程 | 第34页 |
2.2.2 各区应力应变解析 | 第34-42页 |
2.2.3 各区半径解析 | 第42-43页 |
2.3 岩体常规单轴与三轴压缩试验分析 | 第43-45页 |
2.3.1 试验条件 | 第43-44页 |
2.3.2 试验方案 | 第44-45页 |
2.4 岩体变形破坏与强度分析 | 第45-53页 |
2.4.1 围压与岩体破坏形态 | 第45-46页 |
2.4.2 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46-47页 |
2.4.3 三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47-48页 |
2.4.4 围压与应变 | 第48-49页 |
2.4.5 围压与强度 | 第49页 |
2.4.6 强度参数与应力-应变 | 第49-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试验研究 | 第55-73页 |
3.1 试验条件与方案 | 第55-57页 |
3.1.1 试验条件 | 第55-56页 |
3.1.2 试验方案 | 第56-57页 |
3.2 恒轴卸围压变形破坏试验分析 | 第57-62页 |
3.2.1 恒轴卸围压岩体破坏形态 | 第57页 |
3.2.2 围压与应变 | 第57-59页 |
3.2.3 围压与变形参数 | 第59-60页 |
3.2.4 卸荷比与变形模量 | 第60-61页 |
3.2.5 卸荷比与泊松比 | 第61-62页 |
3.2.6 围压与强度 | 第62页 |
3.3 三轴加载-卸围压-单轴压缩变形破坏试验分析 | 第62-67页 |
3.3.1 三轴加载-卸围压-单轴压缩岩体破坏形态 | 第62-63页 |
3.3.2 三轴加载-卸围压应力-应变 | 第63-64页 |
3.3.3 单轴压缩应力-应变 | 第64-65页 |
3.3.4 三轴加载-卸围压-损伤细观分析 | 第65-67页 |
3.4 三轴加载-卸轴压-单轴压缩变形破坏试验分析 | 第67-71页 |
3.4.1 三轴加载-卸轴压-单轴压缩岩体破坏形态 | 第67-68页 |
3.4.2 三轴加载-卸轴压应力-应变 | 第68-69页 |
3.4.3 单轴压缩应力-应变 | 第69页 |
3.4.4 三轴加载-卸轴压-损伤细观分析 | 第69-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基于塑性区巷道围岩变形理论分析 | 第73-99页 |
4.1 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分析 | 第73-83页 |
4.1.1 巷道围岩塑性区几何分布形态理论 | 第73-80页 |
4.1.2 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成与扩展 | 第80-83页 |
4.2 采深对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 | 第83-85页 |
4.2.1 采深对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计算 | 第83-84页 |
4.2.2 采深对巷道围岩塑性区数值模拟 | 第84-85页 |
4.3 采动对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 | 第85-96页 |
4.3.1 采动对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计算 | 第86-89页 |
4.3.2 采动对巷道围岩塑性区数值模拟 | 第89-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五章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与工程试验 | 第99-125页 |
5.1 锚杆(索)锚固机理分析 | 第99-104页 |
5.1.1 支护对应力场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1.2 支护对位移场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2 支护阻力对巷道围岩变形理论计算分析 | 第104-108页 |
5.2.1 支护阻力对围岩变形理论计算 | 第105-106页 |
5.2.2 锚杆支护对围岩变形理论计算 | 第106-107页 |
5.2.3 “给定变形”理论计算分析 | 第107-108页 |
5.3 支护阻力对巷道顶板围岩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8-115页 |
5.3.1 支护阻力对均质顶板围岩影响数值模拟 | 第108-111页 |
5.3.2 支护阻力对层状顶板围岩影响数值模拟 | 第111-115页 |
5.3.3“给定变形”数值计算 | 第115页 |
5.4 巷道围岩变形与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5-118页 |
5.4.1 巷道围岩变形 | 第115-116页 |
5.4.2 锚杆对非连续性变形作用机理 | 第116-118页 |
5.4.3 巷道围岩预留变形 | 第118页 |
5.5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与关键技术 | 第118-120页 |
5.5.1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支护理念 | 第118-119页 |
5.5.2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 | 第119页 |
5.5.3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 | 第119-120页 |
5.6 工程实践 | 第120-123页 |
5.6.1 工程概况 | 第120-121页 |
5.6.2 支护方案 | 第121-122页 |
5.6.3 支护效果 | 第122-12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125-128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125-128页 |
6.1.2 主要创新点 | 第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