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论文的创新点摘要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4-28页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9页 |
1.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2.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三)论文的主要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1.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23-24页 |
2.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6-28页 |
1.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2.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7-28页 |
一、法治理论概述 | 第28-44页 |
(一)法治的语义学分析 | 第28-34页 |
1.国外法治的语义学分析 | 第28-30页 |
2.国内法治的语义学分析 | 第30-34页 |
3.国内外法治语义学比较 | 第34页 |
(二)法治的主体与客体 | 第34-37页 |
1.法治的主体 | 第34-37页 |
2.法治的客体 | 第37页 |
(三)法治的历史发展 | 第37-39页 |
1.法治的萌芽 | 第37-38页 |
2.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 第38-39页 |
(四) 法治的原则 | 第39-44页 |
1.法治的一般原则 | 第39-41页 |
2.法治的基本原则 | 第41-44页 |
二、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44-72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 | 第44-59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主要法治思想 | 第44-48页 |
2.毛泽东的主要法制思想 | 第48-55页 |
3.邓小平的主要法制思想 | 第55-59页 |
(二)中国的传统法治思想 | 第59-65页 |
1.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 | 第59-63页 |
2.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 | 第63-65页 |
(三)资本主义法治理论 | 第65-72页 |
1.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 | 第65-66页 |
2.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 | 第66-68页 |
3.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批判 | 第68-70页 |
4.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借鉴 | 第70-72页 |
三、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72-95页 |
(一)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72-83页 |
1.西方法治思想的冲击 | 第72-76页 |
2.对西方法治思想的超越 | 第76-78页 |
3. 法治的意义 | 第78-79页 |
4. 法治的形式价值 | 第79-80页 |
5. 法治的实质价值 | 第80-83页 |
(二)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83-86页 |
(三)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 | 第86-89页 |
1.关于法制与法治的争论 | 第86-87页 |
2.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 | 第87-88页 |
3.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 | 第88-89页 |
(四)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 第89-95页 |
1.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 第89-91页 |
2.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 第91-95页 |
四、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95-117页 |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 | 第95-100页 |
1.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 第95-97页 |
2.依法治国的内涵 | 第97-99页 |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 第99-100页 |
(二)依法治国的主要途径 | 第100-117页 |
1.加强立法 | 第100-103页 |
2.依法执政 | 第103-105页 |
3.依法行政 | 第105-109页 |
4.司法改革 | 第109-111页 |
5.法治必须与德治相结合 | 第111-117页 |
五、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 第117-132页 |
(一)依法治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 第117-120页 |
(二)依法治国思想是对毛泽东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120-123页 |
(三)依法治国思想是对邓小平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123-125页 |
(四)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奠定了当前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 第125-132页 |
1.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的丰富与升华 | 第126-128页 |
2.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对法治中国建设影响深远 | 第128-132页 |
结语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